泛音,英文称为Harmonics。泛音是弦乐器演奏中常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奏法。
年轻时弹吉他,知道了泛音,但对于它进一步了解还是从学古琴时开始的。在古琴演奏中,泛音是被誉为天之音,与散音和按音分别象征天、地、人。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走滑音则是找准做人的品格。
个人是很喜欢泛音音色的,以为它具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透明质感、空灵和迭状的密样的韵味。音响甚是奇妙。
这里先稍微浅显地介绍一下泛音: 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物体的各部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也在振动,像这类振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泛音。譬如,如果基音A是440赫兹,那么泛音列就包含了880、1320、1760、2200。……的一系列频率。泛音和基音一同共鸣,才形成了丰满完整的音色。
弦奏乐器泛音的原理是这样的:手指虚按在琴弦上,随弹即离(仅仅接触琴弦但不用着力,此触碰点,我把它称之为不动点,因为此触碰点是基音与泛音的临界点,它是不参与振动的),琴弦的振动将受到限制,只有以此触点为节点的振动才被保留下来。如果触点在琴弦的1/2处,那么泛音频率就是琴弦基频的2倍,如果触点在琴弦的1/3或2/3处,那么泛音频率就是琴弦基频的3倍,依此类推。理论上,泛音的频率分别为基频的2、3、4、5、6、……等倍。但是根据介质的物体特性,空气介质振动往往会改变原先泛音的频率。然而,这些特性除了对频率的精确度有影响外,听觉上的影响甚小。因此可合理地说泛音的频率为基频的整数倍。
而今天,我想谈的是有关不动点和泛音共鸣所产生的一些思想上的联想,即意识成像真伪问题。这个联想一直纠缠在我的脑海里,以为对于形而上的认识观会有一定的辅助、或者是同构性表征作用。当如何把它厘清?
以下是我的粗浅的联想,供喜欢这类的友们批判之。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意识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运动,可以反映(映射)真实世界以及非实有意识自身的运动,可以正确映射真实和意识本身规律,也可不正确或歪曲反映。一般意识需要真实物质寄主才能对真实和意识本身产生作用。这是教科书对于意识的一般性解释。
按其义要,普遍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它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
意识成象是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在人脑中所呈现的印象。那么,在形而上哲学理性立场上去推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成象判定,因为不是真空直达,介质会有干扰,必然会得出不真或扭曲过了的结果。继而得出这样一个断言: 成象判定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所生成的印象,祂是生命体生物电通过需要有选择地、带有自身固有的偏性而进行的扭曲的落影反映活动(映射呈现)。
譬如,人类感官所能感知的波长频率是有局限的,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就普通人而言,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在380hm(纳米)~780nm之间,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700hm为红色,580h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除此之外,我们人类对于其它波长的多种存在,倘若不借助外在的物理感应仪器的帮助,是很难有确认感的。这种现象表明: 1,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2,人的感觉所具有的生理阀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3,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4,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因此,有人断言,意识所生成的印象并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存在,而是唯心识的以为是。
再譬如,蝙蝠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判定是由其所发出的超音波瞬间反馈到耳到大脑生物电进行有效整顿整理出来的,它的认识观与我们人类的认识观不可能完全一直,但我们能因为人与蝙蝠成象不同而否决,说蝙蝠的认知世界是荒谬的吗? 可以肯定地说是不能的,但又当如何?
我想说,像这类说法和比较或许存在某种缺失,它是不全的,因为他忽略了粒子同源的根本(万物归于同一粒子属性),依然是把认识完全交付于人的(孤立地)主观意识上的判定,而非联动整体的感知感觉。
当某一天,在我弹奏古琴泛起的时候,忽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某种持疑和困惑。想,难道我们的意识,对于外界刺激感应果真都是自我根据需要而进行的带有偏性的裁决嚒?倘若是把这意识的成像与泛音原理做个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会是什么结果?
现代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界极有可能就是波的存在。宇宙一片清明,开放多维域波,闭合有限域波处处呈现。粒子能世界是因为灵性(格断)干涉的参与和需要而生成的虚幻呈现。
对于这个问题的根本确认与否,觉得,虽说客主(物与人)之间不是同一个体(有限区间域内),但倘若把它们放在全样本空间去观测,因为客主同源(同属粒子波造),故它们应该或者可以肯定地说是能够成为彼此之间有效的关照表达的,即彼之象是此之等约可以共振之唤,此之唤是彼之波动原始的基音(频率波长)倍率的呈现。因此,二者之间,因为不动点(镜像观测)的存在,根据需要,它们完全是可引起同性属彼此之间关照联动的,就像这泛音共振一样,倘若把客观事物对应于基音,那么我们的这个意识成象,就是这个共振所生成的波长及频率或等长或倍数的等约表达。
世上本无主客,有主客分别的都是生命体对于自身确认的某种强为的划分,换句话说,所有的生命体都是自私自立的,祂们皆把自己独立于这个娑婆世界(之外)进行的人为的分别心造,从而引发出思想上的有别于外界的感知幻觉体验。
意识对于外界生成成象感知,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或说法来表达这一活动的内容,即客观事物所呈现的有效波长频率通过不动点(驻点观测)折射引映出我们本来所具有的同一属性的共振鸣和。
倘若你觉得这句话是成立的,那么我们前后就可以推论出,虽说所有的观察都是唯心造,但这个唯心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孤立,祂必然是客主共同存在且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锁反应。
就人的意识而言,因为受器官生理等各方面条件的约束,祂是不可能把客体全貌认识完整的,但我们也不能否定祂所感知的存在就是虚无的或者是不实的。我们只能说,在祂的局促的认知领域内,祂看见了或者感知到了祂所能感受到的真实呈现(being),祂的世界就是她所能感知到的世界。其它若有,在祂的世界里或许都是不切实的荒芜存在,或者都是虚影和黑暗的指代。
说起泛音,也让我想起一些古老的遁形术。猜想,他们莫非通过某种匪夷所思的思想行为训练,可以把整个世界连同他们自己完全呈现于疏波形态而非粒子呈现,否则他们该如何穿越和遁形呢?
想,早期古人想要寻求那个天人合一态势,大概就是出于这个同源性考量吧,但谁又能够真正做到这样一种完美的融合态势呢?人,一旦考虑了自我,存在自我意识,这个所谓的合一,不过都是些痴人说梦的言语游戏罢了。
题外又想,历史是对于已经“死亡”了的存在发生所进行的一种记忆追溯。这期间,或许会有多种描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传记。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伪?对喜欢历史的人来说,除了涉猎广博之外,另加时代背景进行逻辑推判是很有必要的,以为,这样所得出的结论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但我还是想说上一句,你真的如此确认你自己吗?其实那个历史或许就是你经过筛选之后想要得到的历史,有意或无意,能引起你(喜好)共鸣的恰是你选择的那一部分。这时,基音是本来面目,而通过滤动及不动点的切入,剔除那些你认为不需要或者可以忽略的杂音或不太准确的驻点干扰,历史就是那个潜意识下的喜好所泛起的音波展示。
结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同处一弦之上,只是分别心造把它们人为地分开了,于是就有了这选择性的泛起共振音和。亦即是说意识成象并非是完全扭曲的,因为同源性和局部性,祂所呈现的结果应该是不完全的真实客体(能泛起共振部分的表达),但非伪体或虚体(若再深一步去追究,或许与云量子态多项矢干扰下的纠缠有某些目前难以言说的关联)。意识成象归根结底就是波的一个唤起,虽然客观事物存有多种波长频率储存,但作为我们人类来说,只能确认它与我们意识可能承载的有效波长加以映对,除非我们通过外在的意识拓展延伸(譬如各类电子光影器皿,硅软体等),对意识非可见部分得以补充,我们自身是很难对“眼见为实”这句话做出正确反应的。
我们的见识都是局部,是相对正确,而非完整无缺。我们的的思想和我们的身躯一样,一直走在路上,而感悟不过就是路上小息处的整顿放松。
美都是局部生成的产物,一如这泛音。用昨晚回答吴云艳女士的一句话作为此话题的收官语:
思维,顾名思义,思——心中有想,在心海里结张网就是思,互动关联映照,捕捉成象。维——结网有度,不可无限放大,不可拘谨狭隘(包括网域绳围和网口大小),那样才会有所得,得你想要的成分,而不是胡捞或遗漏。思维,思想之维度建模是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