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县作协约请每个会员写篇文章,内容自然应与改革开放变化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从国家科技、文化、教育、民生建设以及个人生活,变化太大,可谓是翻天地覆,写点什么?要写的东西颇多,经反复勘酌,写点住房回忆与思考之类。
改革开放的1978年,是我在沈阳空军后勤部服役的第二年,有一天接到家里来信,家里盖起了一栋三间砖瓦房,我喜出望外。入伍前,我家住的是一栋三间茅草房,亦称茅屋,茅屋整个骨架与檀梁均用山中毛竹串接而成,屋面每隔半米扎一根竹片檀条,然后用竹棍编织稻草制成一片一片的笙,再辅盖在檀条上,又在笙上盖一层厚厚的稻草,用草绳呈花格状把稻草压住,系于屋面四周固牢。整个墙面用稻草割成约二寸段子和着河泥加水,用赤足反复踩踏搅匀,再糊在用草绳把芭茅杆编系好的墙体上。有一年夏收“双抢”, 壮年人都忙于抢收割倒在田里的稻子,我因年少,与母亲在家,开始是让人窒息的闷热,然后是整个天空风云密布,一道道电闪从天空画在地面,一阵阵雷声震耳欲聋,当时我只有10岁,突然有种心惊肉跳之感,母亲安慰我别怕,咐我找来两根木棍,死死的撑着木门,木门被风吹的吱吱作响,随时均有掀倒之危,我一双手牢牢的抓紧木棍,丝毫不敢松懈,抓着木棍的手也酥酥的,颤颤的。母亲又急忙找来一捆稻草,塞住窗户,口里不停地念叨:“老龙高高过,老龙高高过”,刹时雷雨相加,整个房屋摇摇欲坠。约过五、六分钟,暴雨更加肆虐,雨柱随着狂风漫天飞舞,像成千上万支利箭飞速射向茅屋泥墙。泥墙随着暴雨的侵袭不断脱落,透出一片片的光芒,东房屋面也被风掀开,滂沱的大雨倾泼在床上,床上的被子全部湿透,雨水象毒蛇一样顺着低畦地面侵蚀屋内每个角落,霎时间,房间到处是水。雨过天晴后,全家人又是盖屋,又是糊墙。多少年后,我和朋友谈及此事,仍有余悸。
1995年,是改革开放的17个年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我家6兄姐弟陆续均在城里购置了宽敝的楼房。1989年父亲80岁离开了我们,留下母亲独居乡下。到1995年,已经住了17个年头的三间瓦房,墙体多处出现裂痕,屋面多处出现漏雨,加之左邻右舍均陆续盖起了二层楼房,我家三间瓦房更显陈陋与低矮。我们兄弟商榷,把母亲接往县城莲塘,母亲执意不肯,这一年母亲72岁,她说年岁太高,居外不便。其实我懂母亲的心事,她17岁嫁给我父亲,一辈子含辛茹苦,生下我们兄姐弟6个,即使在那吃了上餐愁下餐的艰难岁月,仍让我们个个读了书,儿女如今都生活可以,要个脸面,也想在她有生之年住上一幢自己亲身筑构的象样楼房。但对我们这辈,农村盖房意义不大,以后没有那家会去乡下居住。但对母亲来说,那是她一生的感情寄托,也是一生的归属,亦是一辈子追求与奋斗目标。经过几番商量,我兄弟四家决定投资十几万元,在原地拆旧房重新盖一幢400多平米的三层楼房。开工那天,母亲扯来了一段红布,用一根足有五米长的竹槁,把红布高高地擎在施工场前,红布顺着和风高高飘扬。我仔细端详母亲,她的眼里早已闪过喜悦,笑容荡漾。
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建筑,一幢座北朝南,面朝赣江,三层带顶兼防晒层的楼房呈现于乡亲面前。
接下来是外墙粉刷与室内装修。我们为母亲挑了两间靠南的阳光房进行高档装修,石胶吊顶,防滑实木地面。卧室配有实木床、席梦思、床头衣柜,安装了格力中央空调,配有大屏彩电。一楼大厅沙发、茶只、冰箱、转盘饭桌、自动麻将机等一应俱全。楼前是一亩多地的菜园,常年是绿茵绵绵,菜园旁边是一口30亩的鱼塘,楼后是一块半亩地的果园,真是“门对绿水观鱼跃,硕果累累花飘香”。
母亲今年96岁,仍然坚持早起,先是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然后走进菜园,翻耕种菜,下午打打麻将。中午饭后休息片刻,晚上看两小时电视,喜看男女恋情之类的电视连续剧,因双耳较聋,也未进过校门,只看画面和人物动作,动情之处,她会笑,伤感之处,她掉眼泪,陪她看电视时,她会指着画面,谈她的感慨与看法,你要跟她点头,用表情会意她的感悟。每天两菜一汤,以蔬菜为主,少许肉鱼,不吃剩菜,喜喝红酒、饮料之类。困倦了或那不舒服,泡包午时茶,睡上一觉,便好了,心态平和,无怨言,无烦恼,不管富日或穷日,泰然面对,对待儿女或儿媳以及晚辈,均以崽相称呼,一视同仁。去乡下若陪母亲住上一晚,她会烧好洗脸水,拿好新毛巾及牙刷,提前准备丰盛的菜肴。逢年过节晚辈给她的钱,她积攒一起,每隔两年她会请来石工对房屋墙面室内室外,粉刷一新。若回乡下,母亲会去园里揪把她种的菜,或拿她做的一罐酸酸的咸菜,要我们带回城里。我们每每去乡下,提到母亲独自一人在乡下,很不放心,请一个外人陪她,又说不习惯,她总是说:“我如今不愁吃不愁穿,住在这么好的高楼大厦里,不怕风吹,不怕雨打,我高兴,我感觉很幸福”!
作者:熊绍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