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也叫画书,官方的学名叫连环画,成套的称之为册。我上小学的时候,小人书逐渐开始流行。最早接触到小人书的时候,我主要是以蹭为主,《鸡毛信》、《地道战》、《林海雪原》,下课后,班里几个男孩子围在一起,书的主人一页一页地翻,其他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彩色的封面,栩栩如生的黑白工笔画,侧面或是下边配着简洁的几行文字。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简直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影响了看书的气氛。偶尔有看得快慢区别,没看完的嘴里轻轻地念叨着等等,看的快的总是等不及,伸出手比划着翻书的手势,生怕后面一页的内容跑掉。这个时候如果有女同学把脑袋伸进来凑热闹,一定会站出好几个男生把她推得远远的,在男孩子的心底,好像小人书就是男人的书。这一圈人刚翻到最后一页,已经有好几只手伸进圈里等着借走,小人书落在哪里,马上就会有一圈儿小脑袋围拢上去。
那时候,我从家里翻出几个钢镚,然后攥在手心里,到街面上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换成一本心仪的小人书,这种想法偶尔也会变成现实。买书的时候,总要挑到最中意的那本,《铁道游击队》、《半夜鸡叫》,刚开始大多数是单行本,买回家的路上就看完一遍了,回到家总要再聚精会神地精读好几遍。自己看得几乎滚瓜烂熟,就到了该借出去的时候,以家的地址和班里的座位由近到远延伸。哪位同学带到学校本小人书,到了放学要装进书包的时候,毛毛的卷边足以说明,小人书比推铁环、打沙包之类的游戏更有吸引力。看完小人书,评论总是少不了的,评论的圈子以对小人书内容人物喜好自动分成几拨,或是以对哪本没看过书的企盼为内容。
慢慢地,成套的小人书开始在同学间出现。一到了放学,经常是一群同学跟在哪位同学的屁股后面,那个同学一定是在班里发布他新买了《红岩》、《三国演义》或是《杨家将》小人书的信息。到他家里,总能每人分到一本,然后趴在长长的炕上,头冲着窗户,美滋滋地一口气看完。几个小家伙带着明天放学的约定,在擦黑的夕阳下回家。在书店里,成套的小人书总是不会同时有,有时有前几回,有时有中间几本,总是不挨着,经常有几个小家伙盯着崭新的小人书,柔软黑白的纸页,方方、小巧的开本,一本一本地耐心挑,哪几回看过没看过,大家是如数家珍,简直比扉页的梗概还要详尽。在经过民主又团结的智慧之后,每人买到手一本或几本,总能连在一起,或是与之前买的凑成一整套,从没有过买重复的现象。
后来,不光是我,大多数小孩子的小人书都积攒了厚厚的好几摞,内容从红色革命、战争武侠、古典著作一直到外国名著,有的孩子的库存变成几个大大小小的纸箱子。这些浓缩了故事精华的小人书,承载着流行小人书那个年代每一个小孩子的成长轨迹,陶醉在纸墨的清香之中,每个人心香和痴狂并存,展示着小孩子的大获益和大境界。鲜活的人物,丰富的图画,灵动的历史,感人的事迹,从看书时候的饥渴和激动逐渐变成对知识的启蒙以及人生引路最好的教育。
逐渐地,随着电视和动画片的普及,把小孩子的视线从小人书拉走了,电脑、手机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让人们遗忘了箱底的小人书。每个小时候看过、买过小人书的人,尽管岁月在增中递减,生命之路没有回程,但在丰富的文化间隙,一提起小人书来,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依然挥之不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