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我们那时的炒包谷豆炒黄豆叫蹦包谷豆蹦黄豆。这样的叫法也是只有我们上学的学生们独一无二的炒法。
那时候,我们的学校教室没有取暖的炉子,更没有暖气,木格的窗子是纸糊的,冬天里会挂上厚厚的草帘,黑呼呼的教室里,常常会响起嗵嗵嗵的跺脚声,于是,差不多人人的手里就有了一个小火笼。有泥土烧的瓦火笼,下面突肚收沿如盆,上面有连接一体的提襻。有统一形制统一军绿颜色的小长方铁盒,两短边的中间钻上洞眼,穿上一根拱起来的铁丝当提手的火笼。瓦火笼大些放谷糠多火耐用,上课时方便放地上能放双脚在边沿上取暖,但要花钱买,并且容易摔伤碰碎。常见有人抱着没襻或少了半边提襻的瓦火笼。铁盒子火笼小放谷糠少,耐火时间短,上课时不能放脚下暖脚。一来放不下双脚,二来铁盒边沿太烫,三来换脚容易踩翻。但铁盒子火笼不用花钱买。记得好象是有家长在城里的国防厂上班的孩子,会有这样的铁盒子火笼。后来,其他的孩子也会去有人在城里上班的村邻家或者是有人在城里上班的亲戚家要这种铁盒子回来当火笼。那时候周围的村里有不少人家有人在城里的国防厂里上班,于是,就有了不少不知原来用于包装什么的这种铁盒子,冬天学校里的小学生手里也就有了这种特制的火笼。
下雪了,天冷了,早晨上学要拢火,就要在先天晚上睡觉前,在火笼里装满或谷糠、或稻糠、或放学路过榨油房后偷偷抓的棉籽皮,上面再堆一些破成小条的包谷芯子,书包里再塞上一把包谷芯子小条,以备生火不好的火笼灭火了,再引火用。破开的包谷芯子心里有一层白色的泡沫样,外层又是坚硬的一层,易引燃又耐烧,特别适合快速引火。第二天在村街上的叫喊声中起来下炕后,赶快点灯,拿一条破开的包谷芯子在煤油灯里蘸些油,在煤油灯上点着火了,赶快放进火笼中包谷芯子小条堆架的空洞里,就会很快的点着堆在糠面上的包谷芯子,等火着到无烟时,再埋进糠里,就继续引燃谷糠从上往下慢慢的燃烧,这样的燃烧过程是无烟的,很适合了带在课堂上取暖。课间或上学放学的路上,常见有提着火笼伸开胳膊放开了轮圈子的景象,因为有时火笼中柴火没着过还冒着黑烟或火引燃不够旺又加了些书包里带的包谷芯子或小劈柴,经过这样的轮转,火就会被风吹旺或起火焰。
常常,在上了两、三节课后的课间休息时,在教室外或课桌上,三五个孩子的头伸向中间围着的一个火笼上,等着火笼中埋在燃烧中的谷糠里的一把黄豆或一把包谷豆响。听到吧……吧的声音,会有一个人用手里拿着的两根树棍去搅拌,搅出来的黄豆裂开了,会有人不等拿棍的人夹起就伸出手去捏,然后一抬手豆子就在了嘴里,被烫了舌头,再赶快倒到上下齿间咬着。如果火笼里埋的是包谷粒,一声响后,就会有一朵雪白的花蹦出来,引来手快的人先抢,往往这时之后就会是接连不断的响声,白花一朵朵蹦出,也引来本没围着的人也来抢,拿树棍忙搅拌的人,反倒没吃上几个,更有心急的,从围着的人头顶上伸手连火灰一起抓走,烫得双手倒来倒去,漏掉灰火留下包谷花,扔进嘴里香甜的嚼着,拍拍黑黑的双手一脸的笑。女同学围的那火笼旁的人就会友善的很多,拿着讲究的火筷子的人,把一个个蹦出来的包谷花夹给一只只伸出来的手中,接着包谷花的人,还不忘记,把手里的包谷花喂一些到拿筷子的人的嘴巴里。裂开一条腰带的黄豆,在响声后,蹦得不够高,蹦不出灰来,就要用火筷子翻来翻去找。蹦出来的黄豆虽没有包谷花好看,但比包谷好吃,油油的,很香。
冬日不上学的某个下午,几个女孩子在布满枯萎草枝的坡塄边坐了一排,牙齿咬着手里的长条的片片,嘣嘣嘣的响,咬的那个脆,嚼的那个甜,原来那是她们偷偷从家里的袋子里抓的生红薯干,是那些困难的年景国家发的救济口粮,不敢让大人知道当零食吃,才跑到村外来吃的。
那些年,爷爷的冬闲零食,炒面拌柿子。我们家有好几棵柿树,过去每年收获好多好多的柿子,入冬前,爷爷在房顶上铺垫上包谷杆,把熟了的柿子摆在上面,四周用包谷杆围起来,再用包谷杆厚厚地盖上,就可以放一个冬天。每每雪后的日子,爷爷搬了梯子上到房檐,掀起白雪下的一角包谷杆,拾出一盆红润的火晶柿子,下来,舀半碗炒面,取来柿子,剥掉那薄纱样透亮的皮,提着把儿,把如蜜如琼般的柿子,摘下到炒面中几个,搅拌,裹着炒面的柿子,入口甜腻酥软如蜜,是难得的冬日闲食。可惜,现在,都冬天了一树一树的柿子灯笼样的满树挂着,没有人去摘,也不会有人那么用心的保存着拌着炒面吃一冬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