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作为2017年春季培训班学员,笔者和同学们一起到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学校安排进农家门、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体验老区农民的生活。23日下午,我们身着红军服来到了新县泗水乡人畈村。此前,笔者曾来过一次,我看和上次的内容安排一样,就想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到附近走走,了解一点民风民情。
距离集结地往西不足百米是村子的西尽头,大路在这里转了个弯儿向北而去。路边站着一位老大娘。笔者上前,向老大娘搭讪。
大娘操着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难懂得很。但通过多次交谈和对某个问题的反复询问,终于了解到一些信息:大娘姓郑,今年72岁,老伴早逝,全家九口人,除了她自己,其他人都在外地。是典型的空巢家庭。1955年首批授衔的大将郑维山就是这个村子的人,还是她本家的爷爷。
闲谈着,老大娘指着路边的房子说,这就是她的家,一边介绍,一边就拉着笔者的手往她家里走。笔者感觉有些突兀,又不好琢磨老大娘有什么心思,跟着走进了她的家门。
这是一个两进的院落,临街的房子没有住人,中间一间相当于过厅。进到院里,里边的房子才是大娘住的地方。已经是下午五点多,到了吃饭的时候,笔者问她吃饭没有,她说已经做好了还没有吃。说着就拉笔者到耳房里走。这是大娘做饭的地方,相当于厨房,但室内光线很暗,帮助检查一下灯泡,已经被熏成了酱黑色。大娘说灯早就不亮了。让大娘找一下有没有备用的灯泡,大娘在里屋摸索半天,也没有,笔者想走人,但老大娘不依,非要打开锅盖让笔者看看她做的面条,意思是她做的饭多,要留笔者吃饭。笔者给她解释,我们同行的有很多人,统一安排的有饭。大娘不管笔者怎么解释,执意拿出一只碗,拿来筷子。笔者拗不过,表示可以尝尝。大娘不依,一定要让笔者好好吃,一下子给笔者盛了差不多一满碗。一边盛一边说,你尽管吃。
恭敬不如从命。笔者端起满满一碗面条,说是面条其实更像是一碗米饭,是午饭或者早饭的再加热。这是典型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模式:一天两顿饭,做一次吃两顿。
勉强吃完一碗饭,大娘还要给笔者往碗里添。笔者怕跟不上大部队,一边把碗筷放到一边,一边掏出一百元钱,想对大娘表示一下感谢。谁知大娘一看到钱,马上变了脸色:你走。我不要你的钱!边说边将笔者往外推。笔者怕大娘误解,急忙解释:你自己在家,没有人照顾,你可以买点你喜欢吃的东西。老人态度坚决:我不要钱,我不花钱!我不花一分钱!笔者找到一个自认为她能够接受的理由:你看你的灯泡坏了,我也不知道哪里有卖的,回头你买个灯泡让别人给你换上,这屋里就亮堂了。大娘仍然不为所动:我不用灯泡,不用花钱。你走!
很明显,大娘急了。笔者真的惹大娘生气了!
门外,下雨了,而且越来越大。笔者见拗不过,只得收起钱,向老大娘告别。大娘见笔者收起了钱,又高兴起来,再一次拉住笔者的手:再来,再来嘛。
笔者怕大娘淋雨,叮嘱她不要出门,然后独自一人快步往外走。
身后是大娘的叮嘱声:还来啊。再来。
出了大门,道路开始泥泞,到大路转弯的地方,笔者下意识地回了下头:大娘已经走出大门,站在雨中,一只手挥动着,给笔者送行,完全是老母亲送儿子远行那种依依不舍的场景。就在大娘挥手的瞬间,笔者双眼潮润了。
在与大娘短暂相处的时间里,笔者没有给大娘介绍自己的情况,大娘也没有问过一个字。作为一位匆匆的过客,老大娘的真诚和热情,笔者根本没有权利去享受。大娘之所以将自己还没有吃的饭拿给笔者,全在于当时穿着的那身红军服。新县,我省唯一的将军县,也是全国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曾经户户有红军,家家有烈士。共产党的早期革命火种在这里播撒,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又在这里将革命的火种重新点燃。在老区人民眼中,历史上,正是这种身穿红军服的一群人,为他们指明了生的希望:他们立志让穷苦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若干年后,还是这群人,他们脱下灰色的红军服,换成草黄色的解放军服装,再次来到这里,赶跑了国民党的部队,让他们翻身得到解放。如今,这里是革命老区,将军摇篮,也是革命圣地、旅游胜地。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这里的群众正在告别贫穷,大步迈向小康。这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自然资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这些福祉,正是那些身穿红军服、解放军服的人为他们创造的。所以,这些老区人民心甘情愿为他们付出真诚和大爱。他们的真诚和大爱,是对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爱。这种爱穿越了时代,超越了地域,在老区人民的心里早已入骨入髓,铸成了永恒。
2017年3月28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