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嘴”之功过

时间:2006/10/11 作者: 良言 热度: 82889
    中国有二句古训: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前一句说的是人们痛恨蚊虫的原因,后一句说的是把好“嘴”关的重要性。
   
    对于国人来说,“嘴”的本事实在是大得很,不消说它可以吃掉上千万元的公款(1999年《半月谈》公布的数字),也不消说摇唇鼓舌的诽谤,丰富多采的“国骂”,只说凭一张嘴就可以将黑的说成白的,将方的说成圆的。国人向来喜听过年话,既使皇上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大臣们仍要跪在地上呼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唐代杨国忠既善于迎合上意,又是剑财能手,为了个人利益,甜言蜜语极尽全力奉承玄宗,甚至将自己的堂妹都嫁给了玄宗。南宋的秦桧,“拍术”更高一筹,凭着万能如簧的舌头,登上了丞相的宝座。
   
    与之相反,“嘴”不好就要吃亏了。自古以来,以“嘴”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司马迁因敢于为李陵辩解而遭腐刑。王安石由于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陈述自己的变法主张,损害了司马光等人的利益,曾两度被罢免职务。怪不得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强调要“慎于言”,庄子则有“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观点,大概就是因为“祸从口出”吧。为了回避这种命运和从中解脱,于是就有人“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更有甚者,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也随之出现,并且“拍术”愈来愈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甚至将稻草都能说成是金条。
   
    在一些人眼里,爱瞧顺眼的人,爱听顺耳的话。秦始皇为了一“嘴”统天下,竞搞起了焚书坑儒,最“聪明”的则应属明代的魏忠贤了,他为了不让人私下议论他,专门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两个机构,用心之良苦是绝无仅有的。现代有乡谚云:“噘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因为骡子的嘴不好,结果降低了自身的价钱。“文革”时期,曾有以“嘴”定“价”,以“嘴”定“罪”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结果压抑了人才,造就了恶才,使溜须拍马之辈如附骨之蛆,越生越多。
   
    在当今社会上,“噘嘴”之人为数不少,分析一下原因,不外两种情况:
   
    一是“嘴”噘错了。人无完人,人不可能不说错话,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善意地帮忙他们校正一下“口型”和“发音”就行了,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怀恨在心。贞观年间,魏征善于直谏太宗,在朝庭上有时竞让太宗下不来台,太宗曾私下对长孙皇后说:“我早晚要杀这个乡巴佬”。经过长孙皇后苦婆心的开导,太宗终于明白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后来,唐太宗竞把魏征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林肯曾被路人骂为“大混蛋”,这位美国总统认为:有人在你面前说句实话,这实在是一种幸福。                                                          
   
    二是“嘴”噘得对、噘得好,只是由于和某些人的“口型”不一致,结果被判为“犯规”,罚到“场外”去。理由通常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牢骚满腹”、“不成熟”,因为这几句评语,品德、学识、贡献等统统地被一言一“毙”之,对不起,只能卖个驴子的价钱了。还有一些颇通历史的人物,效仿起魏忠贤来,把精力用在四处搜集是谁在背后“唠叨”、“发宾骚”,而不是用在认真校正自己的行为,让任何人都说不出什么来。
   
    伯乐之所以成为相马的专家,是因为他能通过千里马的“鸣”而通其“意”,不是去下功夫看千里马的嘴型如何。杨国忠的献媚,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秦桧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葬送了南宋,这也许是那些相马之人应该牢记在心的吧?
   
    细细想来,蚊虫若不是叮咬人,若不是叮后让人奇痒难忍,说不定还会成为益虫呢,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后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