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城山上径通幽

时间:2016/11/4 作者: 冷清安 热度: 96582

  深秋的成都,万物葱郁。清晨,我们结伴数十人,从宽窄巷出发去青城山。我无意欣赏路途的风景,满脑子是青城山的神奇和玄秘。车内谈笑风生。然而,我却在盘算此行定要寻出些关于青城山的神秘和奇妙。


  其实,自定居成都后,有许多次去青城山的机会。说来也奇怪,每次临行前都会发生些变故,因此越发激起到青城山一睹尊容的念头。这不,就在车上,又有几位朋友临时动议,先去都江堰,再行青城山。显然,此行主要是游览都江堰。说实话,都江堰我去过几次,对其历史和景观都有所了解,再次游历少了当初的好奇。但无奈是陪同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我没有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


  在都江堰景区,我发现一种时下比较先进的导游方式,每人配备一个导游声卡,只要你带上它,无论你在任何一个景点,它都会全面向你讲解景点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一开始三三两两在一起,看着大家各自脸上露出的笑容,断然是聆听到导游关于都江堰绘声绘色的满意讲解。


  随着如织的游客,朋友们汇入了人海之中。好在事前我与大家交待了再次集合的时间。与我同行的两位来自广东的朋友,是第一次来四川,他们对四川的风景名胜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行走在都江堰景区,我却给几位朋友讲起了青城山。他们取下了耳机,绕有兴致地听我讲述有关青城山的传奇故事。我抬腕看表,按约定的集合时间已过了半过多小时。此时,日头向西,大家焦急地等待。人员聚其,又觉腹中闹起了饥荒,出都江堰城区,择一处农家院就餐。成都西北部农村质朴的民风,可口的农家饭菜,让这些远道而的朋友们感受到四川人的热情和豪爽。小伙计告诉我们,择路向西前行十余公里就是青城山。的确,据资料表明: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证明这个娃儿说的是真话。十多公里的路程,我简单翻阅着随身所带青城山的导游小册。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


  我们泊车在停车场外。我向景区工作人员打探进入景区的路径。从工作人员的讲述得知,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由于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不能步行前往,只能选择以车带步进山,且只能游览前山。


  一位李姓的导游小姐引导我们走近青城山。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几句开场的话语,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青城山门古朴淡雅,熠熠生辉。拾级而上的台阶并无陡险,青石道路两旁古木参天。放眼不见道路尽头,举目四周峰峦叠嶂。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步行数十分钟后,身上感觉出了毛毛汗水,腿劲也也开始疏散。大家正想寻地小息,一池碧水映入眼帘。这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月城湖,月城湖又名月城山,座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丈人峰下的鬼城山,湖因山得名。相传为轩辕黄帝之师、蜀中八仙之首的岷山真人鬼谷隐居处,又传五代孟蜀时,仙人刘海蟾亦在此修炼。月城湖,青山环绕,画意盎然,碧绿湖水,宛如明镜,四周山谷,倒映水中,朝晖夕阴,云蒸霞披,山姿水色,令人沉醉。


  坐揽车上山十分快捷,据说步行要两个多小的时登山劳顿,只用了不足十分钟。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当年老蒋首来青城山,靠山夫抬上山问卦求签,结果并不灵验。又说,老蒋第二次携妻徒步上山,找到了道长为其指点仕途迷津,老道长给出八个字:“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望着当年蒋先生亲笔写下的“上清宫”几个大字,历经岁月的风霜,又让后人们读懂几许个中兹味。再看如今跪在堂前的善男信女们,难有几分的真性和虔诚,不外求些财情,以食那份心安理得。于是,我站立一旁,凝望着古往今来文人騒客们笔下的点赞和墨迹。青城山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是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看得出唯有游子重乡情,他山哪有此山亲。


  日头渐落西山,我们开始着手准备返程。每到此时总有点意犹未尽之感。以致青城山名的由来不得而知。坐在一旁候车的老夫,学者模样,知深风度。我主动与之搭讪。老人十分健谈,尾尾道来。青城山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道名为张道陵。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百余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原来眼前这位老者从事道家研学多年,且对青城山的道教史学如数家珍,心生感怀敬佩不已,还真是幸会,并互留联系方式,日后定去请教造访。


  走出青城山门,正准备返程时,才发现已有上千人滞留在了山下等待景区摆度车辆。我提议利用这段同时间到建福宫一游。建福宫就坐落于丈人峰下,在进山门的右侧。这座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这时,只见等车的人群见疏,我们赶快登上了景区的摆度车。一阵秋风拂面,清爽宜人,伴着好心境离开了这片道家圣地。


  至此,人生的感悟和洗礼渐次又进入一个新的层面。也遂了我拜谒青城山的心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