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如于丹教授所绘,处于一种朴素的恒火的温暖的天真的生命状态,随圣风散扬,畅达人间圣地;我曾幻想的超脱,与世俗、喧嚣相背离的潇洒,得到了淋漓尽致地释放,我震撼,惊喜不已;我曾灵魂出窍,灵光一闪,穿梭时空,与古之圣贤静坐长谈,得到一次次心灵的洗礼;我曾贪婪地吸吮着天地正气,浸身于五千年精华,圣光照心,明净通透;我曾……
手捧经典,聚精,凝心,于是开智,于是启蒙,于是慧牙抽生,于是知恩报恩,于是明得事理,于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喜得“黄金屋”,“颜如玉”。踏着经典的阶梯,朝圣,到达心灵的彼岸,得以升华。经典伴我,一路走来,助我不断前进。
[一]泛读浅懂篇:读经典,助我心窍开通
初读经典,是在初中,正值豆蔻年华之际。儿时家贫,父母亦不识字,于是错过了诵读经典的最佳时期,所幸好学的我不满足于初中课本节选的“子曰”,于是千转百折,从不大熟识的友人那借到一本《论语》,没有翻译,没有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也不深究句意,所谓不求甚解,大抵如此。之后又从课本延伸,以名人为中心,散发式地看了很多名作,熟读诸多诗词歌赋,这让我真正地发自内心的佩服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为我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上了基础,也让我找到人生的一个发展方向——献身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我像一个被启蒙的孩子,灿烂的文化,不朽的经典,让我对我的祖国爱得深沉。
[二]先秦诸子篇:读经典,养我一身浩然正气
幸得高中时代,学校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着重培养学子的脾性气节,文化涵养。初进校园,便换上文化衫,参加学校组织的“经典一百”的夏令营,于地盘坐,像古人一般读经。在此之后近两个星期,我把四书读得滚瓜烂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言之有理。经典不愧为经典,在我成长的关键期,为我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我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便浅谈其中影响我尤为至深之处。在《大学》和《中庸》里,皆反复提到一句“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即为在无他人自己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可毫无顾忌,自认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登上人生高峰。俗人之俗,便在于做不到“慎独”。我钟爱《中庸》几句,一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一直以来,我把达到这五点当成我的成人目标。二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对于大都平凡的我们来说极为受用。对《孟子》,我稍陌生,但其“舍生取义”之主张让我尤为敬佩,暂且不论这样做是否合适。一直对道学充满了兴趣,这是让我满怀崇高敬意的一门学说。《道德经》我通篇读了几遍,或许由于不理解,如今也只能零零碎碎地记得几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边读边思,内心豁然明静如水。曾诵读了一百遍的《论语》,在我的精神世界熠熠生辉,对我性格的塑造,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的智慧,穿越历史的长河,经久不衰。今人取精华,去糟粕,以此,受益终身。
[三]外国经典篇:读经典,着我精神世界春暖花开
世人有目共睹,中华民族文化诸多璀璨瑰宝,经典无数。放眼世界,古今以来,亦涌现出了很多不朽之作,在人类文化星河中熠熠生辉。我算是幸运,在成长不同时期,都相对应地补充了或多或少的精神食粮。年少时期,幸得良师启蒙,那一本本国外经典译作,诸如《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这些书,丰富了我整个童年。初中时期,略略读了很多古文,读得最深刻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高中时代,学习繁忙,却仍在空余时间看了很多书,文科所需,多看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故事以及名帝的生平,除此之外,也泛泛地看了很多国外的科幻小说。文化虽有民族性,但知识、智慧无国界。这来自异国的经典,切切实实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成为我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四]民族美德篇:饮水思源,读经思理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那是反反复复,听得我泪流满面的一首歌——《跪羊图》。似乎明白“佛”为何受以如此多的人的尊重,以其温和之语,教诲之言,直击凡尘俗子内心,站在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以世人能接受的传统方式劝诫世人。自古以来的圣人著作,直击人心,永垂不朽,便因其中所倡导的是恒久不变的人类社会必须的真理,诸如孝道,仁义。读经典,便养民族精神,铸民族气节,传承民族美德。
经典,民族智慧的结晶,历久而弥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犹记李开复谈及人才时把“人品”放在第一位,人生价值的成就,亦不止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在于精神世界的明媚。经典启迪智慧,塑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永远作为一种鲜活的精神力量存在着。传承五千年,深入华人骨髓,饮水思源,凝古人智慧,方造今世所需人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