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资源 谋求经济发展
——记甘肃天水市秦城区秦岭乡白集寨村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纪实
记者:刘跃杰
在古城天水,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村”——秦城区秦岭乡白集寨村。近年来,村委一班人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白集寨村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群众生活维艰,大部分群众温饱尚未解决,民心涣散,怨言四起,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上访者络绎不绝。白集寨村的问题引起了秦城区委的高度重视,区上领导多次深入村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区扶贫办、爱卫会也大力帮助村上指导开展工作。乡上为了尽快改变白集寨村的现状,派出了年轻有为的乡干部马永强驻村抓工作。马永强不负众望,团结村上干部赵宝喜,杨召喜等人积极开展工作。根据白集村实际情况,大家一致认为,要解决村里的问题,必须靠办实事赢得民心。正人先正已,正村风首先从党员干部自身抓起。村支部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提出了“少说空话,多办实事,以诚相待,以心换心”的办事原则。面对白集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群众怨言颇多这一实际情况,村上统一规划,统一指挥,抓质量,保进度,把任务分解到户。在施工中,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真正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战和共同努力下,先后修通了主干道6条、田间道路14条,形成了方便快捷的运输网络,拖拉机、农用车可以直通家里和田间。道路通畅了,农民群众的心情也舒畅了,笑意写在了大家的脸上。针对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村委会顺应民心,克服一切困难,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在水利局帮助下,全村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家家户户打了水窖,吃水方便多了。与此同时,村上大搞绿色工程,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栽植落叶松、洋槐等树木3000多亩,并派专人看护、浇水,使树木的成活率达到了90%。
从1995年开始,村里建立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凡重大举措都要提交村民大会讨论、决策,让群众积极参与村上的管理和建设,化解群众矛盾,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提高了村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包村干部马永强和村委一班人深深地认识到,要把白集寨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就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他们从村情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由粮食型向经济型转变,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洋芋、向日葵、菜籽、药材等市场行情看好的农作物。1998年面对市场需求,村上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调进优质苹果、梨、花椒等树苗,全村建成1500多亩经济果园,户均达1.5亩,现已初见效益。药材种植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项目,村上积极购进黄芪、板兰根、甘草、篦麻等药材种子,鼓励群众发展药材种植,并进行技术跟踪指导,服务,经常进行技术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成功,经济效益显著增长,亩产收入达5000多元。目前向日葵、菜籽、洋芋、经济林、药材已成为白集寨村群众的五大支柱产业。
白集寨村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没有忘记抓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每年定期的举办农民运动会,群众踊跃报名参加棋类、球类、田径各类项目比赛的村民每届达400多人次。村里还办起了读书室让农民读书看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每年村里还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好青年、好妯娌、“十星级”文明家庭,并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奖励,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人,人边的事,对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新风教育。同时他们还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工作,让群众关心教育、参与教育,配合学校抓好子女的学习,对那些家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村里还经常教育家长和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该村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专院校,如今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教师、研究生、作家、工程师。
多年来,白集寨村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狠抓双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村上旧貌换新顔,群众个个学科技,用科学,发家致富奔小康,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多次被市区乡评为“精神文明村”。
此文发表于《甘肃宣传》2001年第11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