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抓实干谋发展
——记天水市秦城区汪川乡党委书记刘天波
在人们普遍叫苦农村工作难搞,感到头疼的今天,年仅32岁在乡镇主要领导岗位上整整工作10年的刘天波,勇挑重担,不怕困难,带领乡村干部群众根据乡情实际,发扬苦抓、苦帮、苦干的“三苦”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把一个个要钱没有钱,要粮没有粮吃的典型贫困乡,硬是发展壮大成为粮满仓,钱满兜,当地有名的富裕标杆乡,他所探索总结出的一整套先进的工作经验,开创了现阶段搞好农村工作的新路,从而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98年党委班子换届,大家都不愿意到当地有名的贫困复杂乡汪川乡工作,纷纷往条件好一点的乡镇跑,而刘天波凭着这些年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把杨家寺,关子等一个个贫困乡发展成为富裕乡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区委提拔他到条件好一点的岗位工作,然而他却放弃了区委领导对他的照顾,毛邃自荐,勇挑重担要求到汪川乡当乡党委书记。对此有人说他是傻瓜,更有人说他脑子有毛病,而他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干部,不能只图升官发财,更重要的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困,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天波走马上任后。没有急于开展工作,而是冷静沉着的带领乡干部深入全乡30个村庄农户家中访贫问苦,走村串户了解乡情民情,当他面对群众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制约,没有经济来源,粮食短缺,贫困不堪,大部分群众艰难度日的情景时,这位年轻有为的钢铁汉子伤心的哭了,这比他来之前想象的还要艰难。就这样刘天波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把全乡的各个角落跑了个遍,跟群众促膝谈心,交朋友,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从而掌握了困扰汪川乡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全乡大部分村班子瘫痪,有名无实,村务不公开,帐务管理混乱,吃喝成分,挪用公款乱支公款现象很普遍,农民负担过重,乡干部思想涣散,人浮于事,在收缴各项税费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严重损害了政府在广大群众之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导致群众怨言四起,干群矛盾恶化,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全乡拖欠税费达100多万元,拖欠干部工资达38万元,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难杆贫困乡。
面对汪川复杂贫困的乡情,刘天波身感肩负责任重大,他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曲折,都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扭转乾坤,重新塑造乡村干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他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从转变乡直机关干部作风抓起,教育乡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明组织纪律,并实行乡村干部包村组,村干部包农户,年初定指标,年终总考核等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对那些屡教不改,工作不起色的乡村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对成绩突出的同志给予表彰奖励,号召大家学习,从而大大增强了乡村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刘天波对群众反应最强烈的村务不公开,管理混乱,加重农民负担等问题和乡党委一班人进行了专项治理整顿,以村组财务清理为突破口,进行村班子全面整顿。老庄村清理财务时,面对撤职有问题的干部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刘天波勇敢向前,毫不惧怕,骂不还口,打不动手,耐心的宣传讲解政策和工作目的,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在群众中推选了6名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监督财务清理工作,苦苦奋战了十五个昼夜,走访查证群众上百人次,在他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查清了原任村支部书记侵占集体资金3000多元,重复列支建校款2900元,不实帐务4500元等问题,并依法进行了处理。刘天波凭着不怕惹火烧身,得罪他人的工作精神,亲自督战查清了石沟,刘斜等全乡所有村里的帐务,共清查追缴公款10万元,对没有问题的村班子干部进行了表彰奖励,对有问题和工作能力不强的村班子进行了调整,选举有能力,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回乡知识青年走上了村领导班子,并在全乡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让群众参与监督。与此同时,刘天波针对干部下队吃喝成风,严重加重农民负担现象,率先在全乡实行了餐券制,规定乡干部下村队每人每天按5元标准给村上付餐券,开创了全国农村吃喝帐务管理的先河,一年全乡减轻农民负担达15万多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和拥护。
汪川乡地处天水市南部边远山区,接壤礼县,人多地少,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十年九旱,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恶劣,严重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汪苏公路是汪川乡通往苏城乡的主要公路,全长25公里,由于多年失修,车辆无法通行,沿线群众农副产品运输全靠人背驴驮,群众怨言四起。1999年天寒地冻之时,刘天波带领乡党委一班人发动群众兴修公路,农路,搞活商品流通。根据地理复杂,占地阻力等问题,乡上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指挥,乡干部包片包质量的工作措施。为了确保修路工作顺利进行,刘天波亲自解决占地问题,化解群众矛盾,与群众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奋战在修路战场上,手磨成了血泡他咬牙坚持,家里有事顾不上料理,就连有病仍然坚持在修路战场上,群众劝他休息他死活不肯。就这样刘天波凭着不怕吃苦、受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下,先后带领群众修通了刘什公路等四条县乡公路,10条乡村公路,形成了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刘天波和乡党委一班人根据汪川乡坡大这一特点,决定在大吕、刘骆、石沟等村植树造林成片治理,抓好退耕还林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2000年3月份,为了搞好这项造富万代的工程,刘天波带上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在规划区内跑两三个来回,往返三十多里路,亲自指挥规划,大风吹裂了嘴唇,脚底磨成了血泡,他不顾疼痛坚持在造林工地。2000年5月1日,是全国的法定节假日,也是退耕还林的攻坚阶段,刘天波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和过度的操劳昏倒在工地上。群众把他送到医院治疗,等他醒来时还念念不忘退耕还林的事。在他的精神感染下,广大乡村干部积极投劳开挖鱼鳞坑,水平台2600亩,栽植落业树58万株,造林3000多亩,目前95%以上的树苗成活,茁壮成长,成为汪川乡一道道最亮丽的绿色风景。
近年来的持续干旱,使汪川乡粮食大幅度减产,有些群众温饱难以解决,生活极为艰难,对此刘天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到处奔波,想办法筹集资金10万多元,采取乡上投资一点,个人集资一点的原则,发动群众自办水利建成灌溉井100多眼,可灌溉农田和果树6500亩。仅此一项,年全乡增加收入达350多万元。
基础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刘天波为汪川乡群众没有钱用而发愁,怎样才能使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牵肠挂肚,操劳奔波。他白天深熟思虑,晚上睡不好觉,通过反复论证和汪川的实际情况果断提出了走种、养、林果经济,个体经商并举,劳务输出兼顾发展乡村经济的路子。他和乡党委一班人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由粮食型向经济型作物转变,大力发展种植药材,葵花、林果和蔬菜四大支柱产业。1999年春天刘天波针对市场上苹果,梨等果子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他一面调查研究分析市场行情和未来果业发展方向,一面根据当地没有人栽植枣和李子,国内市场极缺,价格昂贵的情况,果断决定引进国际最先进品种李子、枣在汪川乡建起了两个千亩林果基地,即1000亩李子基地,1500亩梨枣基地。刘天波从开挖树坑,果园的规划,树苗购进,栽培技术等环节都亲临现场指导,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历经三个多月栽植李子5万枝,梨枣10万枝,建成了天水市唯一的一家梨枣和李子种植基地,为汪川乡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汪川村群众历来有种菜的习惯和技术,刘天波针对汪川菜价贵靠外地贩运当地群众才能吃上菜的状况,因势引导,鼓励群众发展塑胶大棚蔬菜种植的同时,积极与秦城农牧局争项目,跑资金建成塑料大棚200多座,占地面积100来亩的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从而满足了汪川乡人民的蔬菜需求,结束了当地人吃菜难的历史,仅此一项,给该村人均增加收入达300多元。张随丁在当地精明能干,年轻有为的青年,他对养鸡有一定独特的技术,但苦于没有资金无法办养殖场,刘天波得知后登门拜访给予鼓励并大力支持帮助贷款跑资金,解决了2万多元办起了千只养鸡场,在张随丁的带动和刘天波的大力帮助下,全乡500只以上的养鸡户达30多家,办起私人砖场一个,群众积极投资开发办养殖场,经商致富的热情高涨,出现前所未有的喜人场面。
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在刘天波和汪川乡党委一班人富民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下,汪川这个昔日到处是荒坡,地薄坡陡,交通不畅路难行,群众要钱没有钱,要粮没有粮,税费拖欠达100多万元,拖欠干部教师工资38万元的典型复杂难杆乡,坚持走“种、养、林果经济、实业个体经济并举,兼顾劳务输出的路子,全乡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药材1000亩,葵花3000亩,林果经济3500亩,蔬菜1000亩,个体经营养殖户1500多家,从面形成了活跃汪川乡乃至于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元,全乡财政一举扭亏为盈,变成了如今绿树满山坡,果树缠山腰,公路通四方,洋芋蛋变成了金蛋蛋,名贵药材遍地开,群众粮满仓,钱满兜,新房鳞次栉比的文明富裕标杆乡镇,群众实实在在的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好日子。有付出就有回报,刘天波所在的乡镇被省、市、区多次评为“省、市十佳乡镇”,“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同时刘天波本人因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多次被省、市、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社会各界的赞扬,刘天波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的迈着坚实的步伐带领群众在奔向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2002年7月8日天水人民广播电台1143专栏播出
2002年7月24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陇上人家》专栏播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