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看林黛玉

时间:2015/11/16 作者: 郝智全 热度: 98239

     这些年,我深刻的了解了一个人。且不谈这个人是谁,先说说我为什么会了解他吧——因为如今,我好像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什么是性情通达的人?什么又是性情偏执的人?一个人的所思所做与周围环境的大势潮流相吻合了,他便是一个性情通达的人吧;反之,他便是一个性情偏执的人。性情通达的人是很受人欢迎的;而性情偏执的人则是不讨人喜欢的。

     我在生活中,也不乏遇见个性通达的人,只是我却往往会觉得,如果人人都像他们那般的“通达”,这个社会最终不会有好的下场!我也遇见过一些偏执的人,只是我又觉得,如果我们彻底的了解了他,很可能会从他的身上发掘出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笔可贵的精神宝藏呢!

  也许我们不该用看到的表面现象去简单的评判一个人,因为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社会行为标准呢?这个标准有谁知道?它在哪里呢?

  懂得了这些,我也终于懂得了一个人。他不是我们的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一个人,也许我们的生活中根本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人。他存在于小说中,但他却会伴随着我们人类的历史,一直的存在。二百年前的人们曾经看到过他,但二百年前的人早已不存在了;今天的我们又看到了他,多少年以后,我们也将不复存在;但我们以后的人,肯定还能看到他。他,便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

  《红楼梦》中的那位林妹妹,不知牵动着多少读者的心,只是多少年来,她也在迎接着不同读者的不同眼光。有人为她的善感而伤感,也有个别的人因为她的偏执而对她嗤之以鼻。

  是的,的确有人对林黛玉十分的不欣赏,在他们的眼中,林黛玉无非也就是爱哭、爱使小性子的偏执形象罢了;况且她又心胸狭隘、不善于理解别人的意思;甚至有的说出了“人见人烦林黛玉”这样的话。很明显的,他们已经把林黛玉放到当代社会中来评判她了。只是林黛玉在小说中就已经是那般的偏执了,更何况于当代世界!只是,为什么这样偏执的人又会写出这样能打动人心的诗句呢: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

还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还有小说作者为她所写的: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使我们面对着的又是一个有着怎样严峻处境与感伤情怀的林黛玉。

  我认为,结合着林黛玉的独特个性,再结合她所处的环境,林黛玉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具有深度形象的人物。具有深度形象的人物本该需要我们去对她进行深度的认知的,但却总会有一些读者只对她进行表面形式上的理解。也许,这比较简单省事吧;我看,还是那些人比较简单吧。

  其时,不同个性的人对一部小说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的认知也是不同的。而林黛玉作为一个需要人们对她进行深度认知的人物,不同的读者会对她有不同的看法,当然也就很正常了。

  在我个人的心目中,林黛玉她形象清新动人,心性善良而个性脱俗。

  只是,面对着这位林妹妹,我们究竟该如何的去认知、评说她呢?也许,这根本就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述的了。是啊!面对着那位“落入凡间的神仙妹妹”,我们该如何的去说她呢!

  我们不妨先摘取《红楼梦》中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些段落来感受一下黛玉那善良、脱俗的个性吧!

  如: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第二十三回)。

  还有: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第二十七回)

  林黛玉如此的对待落花,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性多么善感、脱俗的人物。只是,难道只有性格偏执的人才会去做这样的事吗?也许,在某些人的眼中,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人所该去做的事情。

  还有一段,刘心武先生曾在“百家讲坛”的电视节目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他说此处正说明了黛玉这个人还非常的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原文是:

  如今且说林黛玉因夜间失寐,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作饯花会,恐人笑他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了院中,只见宝玉进门来了,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可告了我不曾?都我悬了一夜心。”林黛玉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面说一面就往外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看那大燕子回来……”林黛玉还不自觉的关照着燕子,让它们到自己屋子的窗边来做窝。况且那时她还生着宝玉的气呢!话语中还能自然的流露出这些!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大道废,有仁义。其实人性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本性中还是“善”的,那他就总会自然的,不自觉的做出一些善性的举动来;也只有泯灭了善心的人才会去琢磨积德行善的意义,才会把自己做过的一些善事摆出来让别人去吹捧的。可想而知,善性在林黛玉的身上是自然潜藏着的,也许连她自己也不曾这样想过:自己虽然是一个性情偏执的人,但自己却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其时,即便是一个心性善良的人,如果她处在了失善的人群中而不能与众人协调相处时,她依然会显得那样的“偏执”。更何况在某些人的眼中,林黛玉的个性已经那样的明显——尖酸刻薄、不善解人意、爱使小性子。而这,许多读者也在小说中找出了活生生的例子。就拿小说第七回中薛姨妈派周瑞家的给几位姑娘与凤姐送宫制的假花一事说起吧。

  周瑞家的得了薛婕妈的吩咐,便按照自己以为方便省事的路线将花给众人一一送去了。但最后才送到了林黛玉那里。小说原文中这样写道: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不言语。

  很显然,也许黛玉误解大家了,她“爱使小性子”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但是对于这件事,我们是不是还有必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它,从林黛玉所处的特殊环境与她那特殊的个性入手另作思考呢?思想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使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想承受的事物,也不要把它施加给别人。但反过来说,人们是不是也可以有这样一种思想:我所不愿做出的事情,也不愿意别人把它做到我的身上来。其实许多人的心中也都潜藏着这种意识,想必黛玉的心中也潜藏着这种意识吧:怎么有人把这种事情做到了我的身上!中华作为所谓的礼仪之邦,对待客人也应该要非常讲究礼仪的,那就是要让客人优先享用家中的一切服务。贾家作为礼仪之邦的名门望族,林姑娘在里面也可谓是一位尊客,你送宫花送到她那里时只剩下了最后两朵,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也说不过去吧!黛玉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件丑陋的事情,这种事情自己是不会去做的,但如今却有人将这种事做到了自己的身上。换做你,你会不生气吗?只是林黛玉却又是一个性格率直的人,心中一生气有什么话当场也就说了出来;若换了别人,也许是心中即使生气,但把“客气话”含蓄说出的同时,其中也会不失失辛辣!也许黛玉不懂这些,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偏执之人。

  所以我认为:林黛玉个性表面的种种缺点,其实就是她所处的环境在她身上所进行的种种刻画。

  很显然,小说的作者也是对这位林妹妹寄予了最深厚的感情的!“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可见作者对她是多么的爱怜与怀念!然而,落入凡间的“神仙妹妹”与寻常世人之间又怎能协调的相处呢?许多人都说她尖酸刻薄、不善解人意,试问,书中又有几个人能理解林黛玉心中的理想与对世界的认知呢?我们如今的这许许多多的人中间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理解她呢?性情纯真的人与思想冗杂的人之间的沟通是很艰难的!

  终于,这位个性异于常人的女子她的最终命运也成了人人牵挂的问题。人的一生要面临结婚、生子,以及生活中的诸多烦琐杂事的,她那样一个柔弱善感的女子,能承担得了这一切吗?她的心中可根本就没有什么玄机去对生活作出一些什么样的算计的。但她既然踏入了凡尘,她也是必逃不脱世俗的掌控的。她爱慕着宝玉,但宝玉却又是一个不通仕途经济的又有点“痴狂病”的人,而且结果大家都知道,她与他没能够结合。为什么?或许这个世界根本就不会让他们结合的吧!

  如果你喜欢“通达世情”的人,可千万别再来搀和这位“偏执”林妹妹了!

  林黛玉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世外仙姝般的林妹妹那年轻的生命最终仙逝了!其实,像她那样善感、纯真的人,这个世界是不愿意承担她过长的生命的;像她那样善感、脱俗的人,这个世界是不愿意让她生活得快乐的。懵懂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快乐的活着,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却离这个世界而去了!我想,她去的,一定是一个能让她感到快乐的地方,那里:

  是一个不会再让她伤心、流泪的世界;是一个不会再让她苦熬“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岁月的世界;是一个不会再让她担心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便会遭人耻笑的世界;是一个那里的人们再也不会为她的葬花而感到异惑不解的世界;是一个她能与大家都心心相通的世界。

  这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那里的花儿一定会更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