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打开尘封的记忆(十七)

时间:2015/2/26 作者: 五味斋主人 热度: 77767

十七      三面红旗

 

 

从1958年起,连续几年,全国人民都高呼“三面红旗万岁!” 

  是哪三面红旗呢?        

  第一面红旗是总路线。当时,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面红旗是大跃进。当时提出要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超英赶美”,各行各业要“放卫星”,创奇迹。

  第三面红旗是人民公社。毛主席说“人民公社好”,于是全国拆除了乡一级政府,办起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它范围大,相当于以前几个乡;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公社的公有财产,生活资料也可以调给公共使用。

  我在这里讲几个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

  为了旱涝保收,各地大力兴修水利,当时修了很多中小型水库,不少一直沿用至今。在一个水库工地,来自全公社的近千男女劳力,正顶着严寒,冒着冰雪,干得热火朝天。晚上,煤气灯、煤油灯、火把,把工地照耀得如同白昼。这晚,县里的检查团要来这个工地检查,所以公社、大队的领导已全体发动来到工地督战。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争个“上游”——全县第一。公社谢书记指示,为了表现我们的社员干劲足,青年突击队必须赤膊上阵!各大队书记立即传达谢书记指示。很快,工地上就出现了顶风冒雪,打着赤膊的青年突击队。为抵御寒冷,他们必须格外卖力。当县检查团的同志们来到工地时,打着赤膊的男青年们挑着泥巴,打着哦吙,飞快地奔跑着。那场面是检查团第一次看到。正在他们惊喜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支甩着辫子,鼓着奶子的赤膊队,原来某大队的青年妇女突击队也赤膊上阵了!检查团的同志们惊得目瞪口呆!这可算得上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吧。

  既然要鼓足干劲,那时是没有假日的,所以,谢书记规定,正月初二就要出工,并且带崽婆也不能例外。1960年农历正月初二,一条公路边的山头上,布满了开荒的男女老少,而公路上一字儿摆开的是好几十个睡着婴儿的摇箩。山上哦吙掀天,山下哭声嘤嘤,好不热闹!

  这位谢书记还有一个杰作,叫人欲笑无声,欲哭无泪。当时,实行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思想革命化,各大队都办了公共食堂,社员们集中到大的屋场住宿、吃饭,分散的房子大多空着。为了大造积肥声势,谢书记竟然通知各大队,统一于某月某日某时点火焚烧了没住人的茅屋。那天,全公社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哭声震地.....

  社员恨死了这位谢书记,暗地里称他为“谢阎王”。后来,社员们乘“文化大革命”斗“走资派”的机会,开开心心地批斗了这位“谢阎王”一次——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上面说的是农村的情况,学校呢?学校怎么大跃进?学校怎么争上游?

  当时,我们学校是县唯一的一所重点小学,当然要大跃进,当然要力争上游。学校领导提出的口号是“一天变个样,三天革个命”。当时我们学校在全县最著名的事是双高课和万字文章千字诗。

  所谓双高课,指的是上的课要高速度高质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一课时学50个生字,当堂考试,且成绩优良,可算得上“双高”了吧!但怎么能让小孩子在45分钟内学熟50个字呢?还是人有办法。早自习、晚自习、课间自习是不在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之内的,先利用那些自习时间学会几十个字,到上公开课时再教一次,还怕学生学不会吗?我们低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就上了好几堂这样的“双高课”,引得全县很多老师前来观摩。当然其它年级或其它课程也有他们上“双高课”的办法。

  小学生怎么能写出万字文章千字诗来呢?聪明人总能想出妙计。一个大题目,分成十几个小题目,一个学生写一个小题目,或者一个学生一天写一个小题目,十几篇小文章,合起来不就是万字文章了吗?千字诗也如法炮制。我们学校的高年级还出了不少油印的诗文集呢!

  插红旗,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鼓干劲、争上游的方式。干什么事都要评比,评上了先进的就在评比表上的名字旁插一面红旗。有的单位还在落后者的名字旁插上白旗。那时,我们的教室里,挂满了插红旗的表格,按时到校评比啦,卫生评比啦,纪律评比啦,学习成绩评比啦......很多很多。学校当然也有很多的表格,有的项目每周一总评,有的项目每月一总评,先进班级要发给流动红旗。得了流动红旗的理所当然受表扬,失去流动红旗的理所当然会受批评。

  这种多如牛毛的评比,多如牛毛的插红旗,把人们的精神弄得非常紧张,因为稍不留意,就会成为中游、下游,而中游也要“火烧”的啊!

  于是,有的人为了争上游,为了不费过多的力气就能争到上游,就浮报虚夸,欺骗上级。有的上级也好大喜功,不深入调查,偏听偏信,让那些人的阴谋得了逞,真的被评为先进,获得了荣誉。慢慢地,就形成了一股浮夸风。后来,媒体也为浮夸风推波助澜。有个故事说,记者报道某地粮食亩产700斤,编辑给加上一个0,成了7000斤,总编又加一个0,成了70000斤。那时,看电影时我看过一个加映的新闻片:湖北某县有块丰产田,谷挤谷,谷堆谷,两尺多高全是谷。把鸡蛋放到稻谷上,用力滚动,它不能掉到稻谷里面去;捉来几只老鼠,放到稻谷上,它们怎么也不能钻到稻谷里面去。在验收团的监督下收割、晾晒、过磅,亩产36956斤(这个数字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是最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人民日报》也进行了报道。几年后,听说是把附近好几丘田里快成熟的稻子移栽到一丘田,制造了这样的假象。在现场的人难道就看不出一点造假的迹象?我不相信!

  可悲啊,三面红旗竟然孕育出了浮夸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