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龙浓的年味

时间:2014/5/31 作者: 晨爱 热度: 89399

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吉祥物。龙的传人永远离不开龙的传说;龙的向往;龙的年味。

过年过节舞龙,在战国时期就非常广泛了,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曾经在父母身边生活时,我和弟妹们也常常被邀参加这种隆重的舞龙活动。

父亲的祖籍离父亲工作单位不远,在一个镇属的蔬菜大队,家也一直住在那里。虽然我们全家都属工厂,但和那个蔬菜大队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时,每逢过年,蔬菜大队总免不了要舞上十来天的龙灯,作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然而,我们几个生龙活虎的兄弟姐妹们,也常常被一个我们称叔叔的队长请去凑热闹。

参加舞龙,虽然没有报酬,但是,我和弟妹们却非常喜欢,非常卖力。同时,父母亲也特别支持这一行动,认为这无形中也是在为自己、为家里祈福。

记得第一次参加舞龙,那时我还只有十几岁,其他的弟妹更小,队长就邀了我和大弟、二弟参加,并跟我父母说想要我去舞龙珠。

龙珠是安在一根棍棒顶端的,一个圆圆的铃铛,举着走在龙头的前面,给龙领路的。舞龙珠的人只要将棍棒上下耸动,左右摇摆,铃铛就会“叮咙叮咙”的,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队长说舞龙珠的人,一定要手脚灵活、眼睛敏锐。当龙畅街过巷时,舞龙珠的人就要四处观望,如见到有人手里拿着鞭炮,门前摆有供品准备接待时,珠就要迅速地引领着龙奔跑过去,决不能怠慢。并且,还要边跑边舞,珠到哪里,龙就要跟到哪里。接龙的主家要先在门口给龙敬酒、挂红。此时,珠要引着龙左右摆动,龙要随着珠的摆动而摆动,即“祥龙戏珠”,给主家增添喜气。

挂了红之后,再由珠领着龙到其家里串一串。当然,这还得要看其主家的礼心厚薄来定,不是每家都得去串。说起来,这还是一项挺得罪人的差事。队长说见我很机灵,所以,就想要我来舞龙珠。

父母听了队长的邀请,当然非常高兴,从迷信的角度来说,龙珠是幸运之物,舞一舞,会给自己带来平安、吉祥。但是,又担心我舞不好,怕引起闲言闲语。后来,在队长的耐心解说下,父母还是欣然同意了。

一天,舞龙队员们集中在队长家的大厅里开会,讨论人员的分工安排及龙灯行走路线的有关问题。队长还摆了很多瓜子、花生招待大家,并且说,希望每个人能多多出谋划策,把这个舞龙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队员们都很拥护这样的活动,这不仅是开心,更是为了家里、队里的兴旺发达。只见个个畅所欲言,人人各抒己见。不到两个小时,就把个舞龙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周密细致。

大年初六,一切准备就绪,龙灯就开始出行了。什么长号短箫、小花灯、大排灯、各种彩色旗帜以及锣鼓器乐等等,再加上一条长长的祥龙排成一溜,那阵势壮观极了。

我的大弟被安排举排灯,我试举了一下,比较重,举起来够吃力的,扛在肩上还差不多;二弟被安排举小花灯,好轻松,一只手就可以举起;最费力的算是举龙头的,那又大又重的龙头,举起来就够吃力的了,何况耍龙时,还要舞来舞去。尽管如此,有力气的壮年人,都盼望能舞上龙头,说那是最旺家的、最吉利的。

长号一吹,人心振奋。一溜长长的舞龙队伍,在热闹的鞭炮声、锣鼓声,以及人们的欢歌笑语中出发了。兴致勃勃的我,耸着龙珠高兴地走在龙头的前面,时不时抬起头来,看着棍棒顶端那闪闪发光的龙珠,听着那悠扬婉转的铃声,觉得耳目生辉,开心极了。

那天,我们大队人马舞着龙,打着锣鼓,串村走巷,转了好多地方。首先,我以为舞龙很好玩、很轻松,后来才知道是那么的辛苦,特别是我和那些举龙的人员,鞭炮灰都不知道吃了多少。我们除了走那么多路不说,还要在每户接龙的人家坪里摇头摆尾地耍一通,别人如果鞭炮不断,你就甭好意思停下来。然后,再根据情况,还要到接龙的人家屋里串进串出。这样累了一天,真是脚酸手软,辛苦极了。那天的中饭、晚饭都是由接龙灯的人家请吃的,直到天黑以后才回到家。

这样年复一年,我在那个蔬菜队帮忙舞了几个春节的龙珠。

进入了七十年代中期,我成家了,由于丈夫不在身边,我吃住还是在娘家。几个弟妹们也都长大了,每到春节,我们家更热闹了。三个弟弟长得高高大大、仪表堂堂,两个妹妹也长得漂漂亮亮,蔬菜队里每次舞龙活动,都少不了邀上我家几姐弟。于是,我们姐弟六人齐上阵,都成了那个舞龙队的骨干。

弟弟们经常被安排敲的敲鼓,打的打镲。后来,舞龙队添加了新花样,成立了腰鼓队,并请了一个专业老师来指导。于是,我舞龙珠的任务就交给了别人,便和两个妹妹一块都参加了腰鼓队表演。舞龙的队伍增加了腰鼓队的新花样,其龙气更盛了;年味更浓了。舞龙队每到一处,都是热闹非凡,大人小孩蜂拥而至,挤得水泄不通。不仅赢来了很多鞭炮声,更接到了各厂矿企业的不少红包。那是我最后一次在娘家舞龙灯,之后,我就随军去了丈夫部队。

舞龙灯不仅增加了浓浓的年味,在孩子们看来是一件乐趣无穷的活动。而大人们出于历来对龙的崇拜,往往不会去体会其中的乐趣,而是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对待,唯恐触怒神灵。特别是到了舞龙结束的元宵节,我们叫“散灯”的那一天,更是慎重其事。大人们会时刻叮嘱孩子们,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看的不要看等等,有很多很多的忌讳。总之,在孩子们心中,那是个神秘莫测的夜晚。

我依稀记得,散灯那天,舞龙的队员从早到晚屁股都别想落座。除了白天要到每个厂矿、村落去串一遍之外,到了晚饭后,便开始竭尽全力地在属于自己的地盘上“串灯”,这是更热闹的时候,其声势更加振憾人心。那浩浩荡荡的队伍,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锣鼓声中,围着各家各户的院落,在里里外外,甚至各个角落都要仔仔细细地串来串去。有的房门太小,龙头进不去,在主家的极力要求下,削尖脑袋都要钻进去串一遍才放心。可以说,人们都把来年的幸福希望,全都寄托在了那个“串灯”的晚上,也就是说,寄托在那千百年来,令人崇敬的龙的身上。

串完灯之后,大家统统都要到一个河边去“散灯”,就是把本年度已完成了使命的,除了“龙被”,即制作龙身的布和一些硬件之外,其他的东西就要烧掉,寓意消除晦气,迎接新的辉煌。

在舞龙结束之前,父母早就千叮万嘱过,要我们在“散灯”的现场,不要互相叫名字;回来时像大家一样,不要忘记在一面镜子上照一下。还说要径直往家走,不能扭头往后看。那些忌讳不知是什么意思,我也没向母亲详细询问,反正觉得大人说的自有大人的道理,照做不误就行了。然后,“龙被”就由那些家里没生男丁的男人申请保管,以求来年得子。

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每次过年,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让人目不暇接,给人带来新的享受,为人增加新的乐趣。但是,过去那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古色古韵的龙浓年味,如今回忆起来,仍然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趣味无穷、浓浓郁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