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惜春记

时间:2014/5/23 作者: 黑鱼 热度: 78654

红楼女子众多,或乖僻婀娜、或温和柔美、或娇憨可爱、或任性直率,这许许多多美好的女子,共同演绎着这红楼女儿的悲剧大戏。有人爱黛玉的风流才情,有人喜湘云随性开朗,有人赞宝钗明理识体,也有人赏凤姐精明能干,正因红楼女子诸多,且各有千秋,所有自古至今的读者心里也都有自己所中意的一位,只是这许多女子中唯独原本也是主角,撑起了“原应叹息”的又位居十二钗正册的贾惜春,似乎总是被有意无意的忽略。

当然,我并不是出于无聊的同情心和不走寻常路的心态去要写惜春的。初中初次看《红楼梦》时,是完全的“快餐”阅读,人物太多,名字繁杂,又开篇一直在说理,所以只挑拣了些有故事的情节去读。读完后,在一大堆人物中意外的唯独记住了除黛钗之外的妙玉和惜春的戏份。

在《红楼梦》里,除了人人皆爱的黛玉,我最喜欢的就是妙玉和惜春。黛玉和妙玉因为有那么些相似,所以似乎都有很明确的喜欢的理由,唯独对惜春执着的偏爱,来的有些莫名其妙。所以现在愿意正儿八经的说一说我喜欢的贾惜春。

惜春在书里第一次出场是林黛玉进贾府一节,用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惜春。作为四姐妹中唯一的宁国府的女子,因父亲执迷炼丹,小小年纪无人照料,贾母有喜欢热闹,便接来与其他三姐妹共处教习。此时的惜春年纪尚小,但可看出她也算是个可怜的孤女,与黛玉此时的处境有些相似,而这也与她之后冷僻性格的成因有着微妙的联系。

在《红楼梦》里惜春的出场并不多,作为十二钗正册之一,虽也算得上是主角,但她的出场几乎总是伴着大家的群体活动,而这些活动里她几乎都只是作为贾府小姐和配角的身份必须存在但又可有可无。唯独的关于她的正传的章节,也呈现出来的是她不念多年主仆情谊,狠心的赶走入画的冷漠。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回,她对凤姐说“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又在尤氏和奶娘都为入画说情时,小小年纪的惜春却说“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这样的无情冷漠也难怪尤氏会说她是一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有人其实在看《红楼》时原本对惜春是没有感觉的,但看到这一节就难免对惜春的自私冷漠产生反感,从而也对这个人没有什么好感。

现在,归结惜春的冷僻无情的原因的话,似乎有了稍许牵强的理由。

作为从小被放在荣国府长大的宁府人,她身边其实没有什么能够维护她照料她的人,虽都是贾府一家人,但读到黛玉初到贾府一节“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不免想到住在荣府的惜春是否也有诸如此类不能言的小心思。相对于还有贾母疼惜,宝玉偏向的黛玉来说,似乎惜春更孤独无依,所以也就难免有对人的刻意提防,时时以自保为先,处事决断冷僻无情。既然许多读者都能原谅因事事小心“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得黛玉的言语尖刻、小心眼,那为什么不能理解一下相似处境下同样让人怜惜的惜春呢?

第五回借宝玉的梦境,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八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惜春命运结局的交代。册上画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又有判词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隐喻了惜春最后了悟出家的结局。那么作为一位“绣户侯门女”,何以就及早的大彻大悟,皈依菩提了呢?

不同于其他女子的才情风流,惜春不擅诗词,甚至最后完全不懂诗的香菱都学会了写诗。在众姐妹中,不擅诗词的就只是迎春和惜春,但这并不能让惜春产生向香菱那样一定要学会的念头,对于冷僻的惜春来说,“人人皆有我独无”并不能成为一种动力。惜春能画,所以在四十回里,贾母独指着惜春对刘姥姥说“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她就会画。”但惜春似乎又并不精通作画,在四十二回众人准备作画用具时,惜春似乎对画画懂得还比不上宝钗。那么还剩下什么呢?下棋?书中确实交代了惜春经常同妙玉下棋,但又并不足以拿来作为她独有的一种技能。这样看来,惜春恐怕是众小姐中最“无能”得了,也难怪读者眼中,她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

在我认为“无能”的惜春有一点是众人所不能及的,那就是她的了悟。

惜春的了悟虽不是展示的出的过人才情,但当这大观园一切繁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也许这莺歌燕舞中吟诗唱和的才子佳人们才会羡慕这早早的顿悟。

值得为惜春夸耀的是,惜春对这世间繁华的了悟比任何人都来得早。妙玉的皈依佛门是迫于生病的需要而早早坠入空门,这并不能代表她是真的早早顿悟,从她对刘姥姥,对宝玉,对黛钗的态度看出,她并没有完全具备出家人的四大皆空,只是成长于青灯古佛,心性高洁孤傲了些。宝玉最后虽也遁入空门,但他的了悟只是大限已到,而“不得不”看透红尘,这更是不及惜春早而透彻。而黛玉那样精明的人,至死都困在小儿女的骨肉情长里不能了悟,郁郁而终。

惜春的了悟在书中有很多隐含的伏笔。比如在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就写到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玩耍,还笑言“我这里正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随时不经意的笑谈,但却是惜春了悟的端倪和最终“独卧青灯古佛旁”的伏笔。惜春还经常同妙玉往来,对于妙玉这样佛门清高人,黛钗都“不能招架”。却独能与惜春相处“和谐”。再有就是二十二回写灯谜,惜春写到“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这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之意。还是在七十七回因追撵入画一节惜春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这样的绝情绝念她有她自己的理由“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此一节有脂批:“惜春年幼,偏有老成练达之操。”小小年纪就这样最冷心冷,再早的大彻大悟也不足为怪。

那么众多女儿中,为何唯独最小的惜春看透凡尘寻找皈依呢?除了身世导致的冷僻性格外,自然还有这繁华世界带给她的绝望。

惜春在四姐妹中最年幼,所以在她懂事时,却恰好是家道中落,由盛转衰时。“堪破三春景不长”,惜春目睹了三位姐姐或死或远嫁的悲惨结局,后又见证了家族被抄的没落,冷僻的性格里更添了些对人生的绝望。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宝玉是觉自己之苦痛,他经历了贫富沉浮,感情挫败,看透了人生虚无,最后才终于大彻大悟而出家的,但惜春是“观他人之苦痛”而顿悟的,她的出家很大程度是依赖其极高的悟性,她不仅悟性高于宝玉,而且比宝玉顿悟得早,“其高百倍”“亦难百倍”。她不似宝玉,整日嚷嚷着要出家,惜春是沉静不语,隐而不发的,他的出家是感情积蓄的总爆发,一旦决定绝不更改,“偏有老成练达之操”。这对于一个不经风雨,年纪尚轻的贵族小姐,实在难能可贵。

在《红楼梦》一书中。》《虚花悟》一曲是惜春的唱词。“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虚花”,犹言镜中花。惜春正是“将那三春看破”“把这韶华打灭”终于觉悟到“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句段读来也倍觉戚戚惨惨,但这就是惜春的了悟后的结局。有人因这结局而同情惜春,但相对于至死都缠绵于不可得到的爱情的黛玉、孤独寂寞独守空闺的宝钗、惨死的迎春、远嫁的探春、“湘江水逝”的湘云等等这些当日玩笑于观园中的众姐妹来说,独卧着清清静静的古佛青灯旁,缁衣蔽体,心内无尘,不沾染凡尘俗世的悲喜纷乱的了悟之心,是任何在红尘中挣扎至死的人所不能及的。

纵观惜春,身世的悲戚和凡尘的脏污让本就对外界小心翼翼的她格外敏感的察觉到,她在所有主人公粉墨登场后安静的来去,又在一场繁华一场梦的一梦浮生中了悟,最后在这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里寂静的遁入早已敞开的空门。

正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又“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这样的女子,她注定有她的皈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