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0,浏览这三十年的高考作文题,我看到了一条生活准则: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
首先,形式要简单。八九十年代,不论全国卷还是上海卷,都设置大小两道作文题轮番轰炸,虽然分值比现在小(45分或50分),字数比现在少(加起来700字左右),但阅读文字多,思维还得不停转换,从一个情境跳到另一个情境,从一种文体换到另一种文体,折腾来折腾去,带给人紧张匆忙之感,无形中增添了考生的心理压力,再说五六百字的议论文也谈不出什么深刻的见解。好在两千年前后,两道作文题终于变成了一道,考生能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生活中,我们追求形式简单,就能避免繁文缛节的拖累,省时省力省心。
其次,要求要简单。八九十年代之所以出大小两道作文题,就是想考查学生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的熟练程度。人无完人,这种“通才”“全才”的高标准又增加了考生的学业负担,这意味着备考时三种文体他们都必须一一训练,严格过关。两千年前后,除诗歌之外,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作文一般只给一个话题范围,学生身上的镣铐少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文体和内容,从而打破“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局面。立身行事,我们也应要求简单。对物质要求简单,我们就能享受精神的愉悦;对他人要求简单,我们就能收获良好的人缘;对言辞要求简单,就能直奔主题,通俗易懂;对爱情要求简单,就能两情相悦,忠贞不渝。
最后,内容要简单。大凡好写的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字面简洁,内容简单,便于理解,易于发挥。如:上海卷“杂”(2003年)、“忙”(2004年),2005年北京卷“说‘安’”、广东卷“纪念”、江西卷“脸”,2006年安徽卷“读”、四川卷“问”,很平常的字眼,让人倍感亲切,既能保证考生人人动笔,又能在立意和文采上拉开区分度,正好达到考查目的。真理往往是朴素的,伟大常常是平凡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人,保持一颗童心,简单又快乐。
从高考作文题中,我看到了一项成人要求:要有一个理智的头脑,一份浪漫的情怀和一种心怀天下的胸襟。
坐在高考的考场里,我们是已满十八岁的成人,作为心智成熟的人,他首先会思考,能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一要求一直贯穿在作文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作文题。从80年代的“画蛋”“毁树容易栽树难”到90年代的“玫瑰花与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再到21世纪的“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等,都要求学生运用理性思维,以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成人又是独立生活的人,作为懂得生活的人,他需要拥有一份浪漫的情怀。这种浪漫源自大胆想象,心骛八级,神游万仞。“‘圆’的想象”(1990年全国卷)、“遥望星空”(1992年上海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全国卷)、“‘三’的联想”“幻想”(湖北卷)、“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2006年福建卷),无不要求我们放飞思绪,浮想联翩。这种浪漫也源自诗意生活。“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2007 年江西卷)“诗意地生活”(07年湖南卷)“在自然中生活”(2007年重庆卷)“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卷)“雕刻心中的天使”(2006年广东卷)、谈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一文学形象(2004年福建卷)、“提篮春光看妈妈”(07年安徽卷),这些作文题像一盏盏明灯,点亮生活,希望我们亲近自然,感受书香,享有情趣,最终为灵魂寻找一个栖居地。
成人还是国家的公民,因此,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具有一种大胸襟,大视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全国卷)、“责任”(上海卷),文题呼唤我们“以天下为己任”,要敢于担当;“我说90后”(2009年天津卷)、对蔡铭超拍下兽首却拒付的看法(2009年江西卷)、对明星代言的看法(2009年全国卷),直接把我们推到社会面前,参与讨论,各抒己见。
从高考作文题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变真理:发展是硬道理。1985年上海率先自主命题,2002年扩大到北京,2004年才推广到一些省市,这就是说,上海单独命题早于其它省市20年,为什么?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它一直站在时代的前沿,相对来说,它经济发达,人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放,文化教育理所当然地走在前列。这在作文题中反映明显。八九十年代,上海卷和全国卷大小作文都考,上海卷的小作文简直是一道风景,它不仅贴近生活,更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赏歌曲,做摘要,概括新闻,致欢送辞,写播讲稿,拟电报稿,议社团名称,准备即席发言,改写诗歌,形式灵活多样,无一不在提醒学生要学以致用,告诉老师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了21世纪其它省市的教学改革,课本开始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试卷上多出了“语言表达与运用”板块。再看大作文。八九十年代,全国卷基本以议论文打天下,文题严肃刻板,学生也只得端起架子,板起面孔,俨然一位长者一本正经地进行说教。上海卷则不同,它时而凝重(1985年“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1988年“清流与活源”),时而飘逸(86年“2000年回母校”、92年“遥望星空”),时而大题材(87年“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时而小切口(89年“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91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94年“父辈”)风格多样,新颖亲切,这些都表明上海的确是教育的领跑者,而这种开拓者的姿态又与它雄厚的综合实力分不开,这正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教育上的差距一样。
从高考作文题中,我还看到了一些社会缺失。“战胜脆弱/坚韧——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全国卷),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孩子数量减少,在爱的包围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心理脆弱,意志力下降;社会有些不和谐了,人们唯利是图,不讲诚信(2002年全国卷“诚信”),不理规则(2002年北京卷“规则”),明星虚假代言广告(2009年)。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远离我们,“找回童年”(2010年江西卷),“包容”(2004年北京卷),纯真的心灵,大度的胸怀,一个简单明净的时代成为了遥远的过去;“绿色生活”“在自然中生活”,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只是传说;“行走在消逝中”(2007年浙江卷),“学习母语运用母语”(2007年湖北卷),传统民族的东西得不到重视,我们睁大眼睛看世界,却忘了坚守我们的根。
高考作文题是时代的轨迹,也是思想的火花。研读它,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发展历程,也能够获得心灵的感悟与启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