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动物的本能,生活才是人的追求。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活在世上所有的人,不惜用尽浑身的解数去奋斗、去争取、去追求、去创造,以求出人头地。其实,人的欲望是很简单的。但想达到欲望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却是很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卑鄙和很残忍的。尔虞我诈,招摇撞骗,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敲诈勒索,明偷暗抢,巧取豪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造谣中伤,栽赃陷害,威逼利诱,为财害命,打压杀戮......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以害人开始,而以毁己告终。正像希腊寓言家伊索说的那样:人总想得到那些不该得到的,结果连已经拥有的也失去了。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说的更简洁:“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人在创造生活的征程中,急功近利,梦想一夜就能成功。忽视了生活道路上布满的荆棘、随时都可能遇到的坎坷和艰难险阻,盲目地乱闯瞎碰,往往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最终灰心丧气,不知所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掌握扬长避短这一创造生活的重要原则。古人云:“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谭嗣同曾写过一首《杂兴》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言虽不沁人心脾, 但其论却也豁人耳目。我们游遍祖国名山大川,可以发现,泰山虽雄,却无华山之险;华山虽险,却无庐山之秀;庐山虽秀,却无黄山之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就以四季来讲亦如此,春天虽明媚,却无夏天之热烈;夏天虽热烈,却无秋天之慷慨;秋天虽慷慨,却无冬天之冷峻。顾恺之写过一首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也说明四季景色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物固如此,人何尚又不是如此呢?人要创造美好的生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准确把握自己长处。人有所长,我有所短,人有所短,我有所长。扬我所长,避我所短,知己知彼,方可成功。古往今来,虽人们总想极天地大观,法古今完人,那只不过是人们努力追求完美的一种愿望而已。极天地之大观,谈何容易,法古今之完人,更是无稽之谈。从古到今,哪有什么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是相比较而存在罢了。扬长避短,作为一种军事谋略,用于生活亦非不可,重要的,是要把扬长放在第一位。所谓避短,并非护短、守短,抱残守缺一辈子。而是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长处发扬光大,不断拓展。用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己之长变更长,使己之短不再短。唯此,才能找准人生之坐标,形成生活之动力。所谓智者巧用谋,愚者多尽力,勇者多施威,怯者善求慎,各尽其所长,百事皆可兴。 人要生活,第一位的就是生存,失去生存,何言生活?人一生中所追求的生活,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二是精神。无物质而驱死,无精神而心死。缺少任何一端,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都是残破和缺憾、不幸和悲哀。清朝戴震在《孟子字义疏正》一文中说:“人之初生,不食而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長,學以养其良,充之至于贤人圣人,其故一也。”他强调食养其生命,學养其品德,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常见一些人,总是慨叹自己,虽有大志,却无实才,不知如何避己所短。明朝高攀龙有段《语录》,可为你拨开迷雾,答疑解惑。他说:“人不患无才,识进则才进,不患无量,见大则量大,皆得之于学也。”说的太明白了,人不怕没才能,知识增加才能就可增进;人也不怕胸怀气量狭小,见识多了则气量就会增大,这些都要依靠学习才能达到。还有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有劲无处使,长处难发挥。清朝戴震曾在《原善》一文中说:“人之不尽其才,患二:曰私、曰弊......去私莫如强恕,解弊莫如学。”他认为阻碍人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祸害有两种:一是私,二是弊。要去私,没有比努力做到宽以待人更好了,解除闭塞,没有比学习更好的办法了。隋朝王通说的就更加明白和直接:"居今识远,處今知古,惟学矣乎。" 综上所述,人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学习恐怕也是唯一的好办法。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是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因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语】当时是处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指出:从战争中学战争是我们的基本方法。我们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说,从社会中学习社会是我们的基本方法。还是古人的话更简洁:“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