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待在宿舍无聊,朋友突然提议出去走走,我说去哪儿,朋友说去天后宫
玩玩,顺便看一下大海,我觉得还行就跟去了。
路上不停地问他天后宫怎么样,怎么样,他回答说,不知道,不知道。问了也白问。觉得无聊,拿出手机在地铁里看电影,就这样,一个多钟的光阴就此消失了。本以为到了,谁知,朋友说还要换车。
时光又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天后宫。
天后宫可是气派有佳,明清混合式建筑的大门,上面标着金黄的“南沙天后宫”五字。隔着铁栏门往里面望,辽阔笔直的大道上立着一大怪物。继续往里看,一间、两间、三间金黄色大殿梯式的立着,一直到山顶。山顶的右角一座笔直的塔楼安静的站着,一层,两层,三层……太远了,还不清楚是多少层。看到这些景象,我俩已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了,看去这并不是开放性的场所,询问了票价——20元。听到这个价格,我们犹豫了。对于我们一学生来说,20块确实有点问题。我俩都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该不该买。看着游客们络绎不绝地往里面赶,我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了,对朋友说,既然来都来了,就进去看看吧!他附声说好。
朋友一进去就拿出他那“苹果”来照相,我知道我手机像素没那么好,也不敢拿出来丢人现眼,只能游览景物了。来到那怪物脚下,看到一石碑上刻着它的简历,就兴趣的看了看。上面刻着;天后——林默(公元960——987年),高14.3米,人民亲称“妈祖”,是中国至今世界公认的海上保护神。
古代的人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航行称为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起航前要先祭拜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着天妃神位供奉…….看到这里我有些不信,一个石头有那么灵吗?后来听人宣传说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还听说这个人在出生前的那个傍晚,有人看见流星化为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斗发红了。因此,她的父母感到这个女婴生的异常奇特,也就倍加疼爱。因为她出生很久都不曾啼哭,便给她取名为林默。长大后,她立志终身行善济人,立志不嫁。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大家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不断为父老乡亲排难解伤,还常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世人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后来,因她救世济人,造福一方,被朝廷赐封。沿海人民尊为海神,立庙祭祀,就这样,人人都当她是“神女”“龙女”来祭拜,直至如今。听到这些我是羞愧自己的无知,责备自己的没良心,这么好的人竟然被我这样想,现在再看她,她是那么的威武而又慈祥。在朋友的呼唤下,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她,继续前进。前方正是众建筑群的正门牌坊,穿过牌坊到达山门,即是天后宫的正门。室内看见供奉的是两尊神像“千里眼”和“顺风耳”,至于为什么要供这两尊大神,而不是其他的,比如二郎神啊,哪吒啊,这些我们就不知道了。继续拾级而上,山门的两侧有钟楼和鼓楼,恶魔不想浪费这20块钱就跑去玩了一会,算是这钱花得值得吧!山门的上方发帖为献殿,看着挺直的阶梯,心有点累,但看到那么多人在上面跟殿里的神像,这些诱惑终于把我们吸引了上去。经过辛苦的跋涉,终于站在献殿门前。只见殿内供奉着庄严,高贵的“蹈海天后”,四海龙王则持玉圭在两旁战立着。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战立,以前看一些神话电视,都是四海龙王对的是玉皇大帝,难道在凡间就成了娘娘了?看不懂,也懒得懂,继续前进。
来到了标着“正殿”的宫殿,往下面看,原来自己所在的地方是整个天后宫的中心。望向殿中,有木雕神龛,供奉几米高香梓木雕,贴金的天后像。再前进是一座寝殿,这引起了我的好奇,难道立在广场上的石像晚上要回来这里睡觉吗?又想想,那东西那么大,这里也装不下,不管那么多了,继续前进。
终于看清你的面目了,朋友说。爬到顶上的时候,终于看清了这座塔的层数,原来有八层高,还是个吉利数字。爬上顶端,我们都已经累得站不稳了,不过,看到眼前的天后宫的全景就没有那种感觉了。从上面俯瞰天后宫,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大角山东南边,依山傍水,其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殿宇辉煌,楼阁雄伟,整座天后宫四周绿树婆娑,殿中香烟氤氲,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凡脱俗的感觉。远处是金色的沙滩,偶尔见恩爱的情侣撑红色太阳伞浪漫漫步,景色优美伴上欢声笑语,乐亦往返……看到这样的景象只怪自己不是一个诗人,作不出好的诗句来歌颂。
在时间的陪伴跟天气的配合下,我们浏览了著名的虎门炮台,百万葵园,湿地公园,以及儿童的游乐场。每到一处,都有其见解;虎门炮台意义重大,我们都意义拍照留念,百万葵园是情侣约会的圣场,可是我们也各自的搭档都不适合,湿地公园刚刚建成,人比较少,悠闲走走,拍几张照片就走了。儿童游乐场就不同了,看着心痒,虽然都这么大了,但还是忍不住想上去过过瘾,可是摸摸口袋——瘪的,也只能作罢,带着破碎的心离开了天后宫。
路上,我想,今天的收获还挺多的,至少知道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那么一个人物——妈祖。
那二十块花得不算浪费。
2013年5月4日撰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