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由清明节想起

时间:2013/4/8 作者: 孤舟蓑笠翁 热度: 78238

    从吴祚来的一篇作品,明白了清明节的真正起源。并且很有感触, 从介子推割股奉君,抱树而亡君情臣义的故事里,不由也想到了“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谋臣张良,帮助刘邦夺取江山后,功成身退,无论是因为他有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智慧,深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黄老道之理,从而避免了韩信等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还是因为,他本身就有这种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的济世品格,都是让人深思的。他还算幸运,至少有生之年,看到了一个四海归一的大汉朝,而介子推,遇上“一把火也要烧出山”的偏执晋文公,只能以死来明志了。忍不住摘引了原文:


正文:


    我以为日本人穿木屐与清明节的传说有关,但日本本土却无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在唐朝时最盛,也可以说清明节是在唐朝时被做成了真正的节日,唐之前,寒食节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忠臣介子推,而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并没有成为国家重要节日。

    除了对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有影响之外,中国的清明节只对日本的琉球有影响,由于曾经的朝贡关系,琉球人把清明节也带回到了岛国,但日本人没有将唐朝这样一个盛大的节日带回岛国,有点不可思议。

    但日本人在唐朝时带回了木屐,木屐与介子推或清明节也有着渊源关系。(维基百科:屐,日语训读“阿师太”(あしだ),意思是足下,屐称为“足下”来自唐朝风俗。)

    晋公子重耳复国的故事,完全可以写成百集电视连续剧,甚至可以做成惊险刺激的游戏角本,宫廷里充满阴谋与暗杀,而江湖上却遍布道义精神与爱恨情仇。

    故事始于晋国的“骊姬之乱”,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史书上全部将其归因于骊姬的阴险作恶,但人们总是忽略了国君与制度深重原罪。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他的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其中,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骊姬生下一子,取名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当然,这在当时是合法的,生六个儿子也不违法计划生育政策。他如果按照周朝的规则,立第一个儿子申生为太子后,顺理成章地让他当国君,事情也就没这样复杂了,献公不遵守占卜的结果(卜人占卜结果是,不能立骊姬为第一夫人),纵容骊姬陷害申生,并被父王追杀。尽管自己被人陷害并被父王追杀,这位王储却不愿意说出自己是被骊姬陷害的真相,因为他怕父王失去骊姬后会伤心而死,多孝顺的孩子,后来被迫自杀而死。

    为什么说问题出在晋献公身上呢,你不守周朝法规,引起朝内不满,必埋隐患。献公在时,献公说了算,骊姬可以肆无忌惮地迫害非自己生育的王子们,献公去世后,老臣则杀骊姬及其党羽,造成朝政动荡。国王的责任、制度的问题,最终都要落到一位国王喜欢的女人身上,荣耀与灾难都归于这位女人。

    由于骊姬的受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还有他的侍臣介子推成为历史传奇。重耳在逃亡路上,断炊绝粮饥馁之时,介子推偷偷地割下大腿上的肉,烧烤给这位王子吃了,让王子渡过了难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成语典故:“割股奉君”。中国历史上,一代代的国君哪怕割让自己一点点权利,改变一点点利益格局,都极其困难,建言者轻则贬职流放,重则杀头灭族,而百姓或义臣们为国君,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却如此简单,我们只看到臣民们有义举,没有看到统治者在权力格局上有义举。

    流亡十九年之后,重耳被迎回晋国,成为新国君。他就是后来人称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当年伴随重耳的五个人,四个人受到了封官加爵,如果不是有人提醒(传说有人写如此写诗: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可能重耳真的会忘却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但就是这个介子推,不屑与打江山坐江山食禄江山的功臣们为伍,介子推认为,重耳复国,是天意,而不是这些伴随者的功劳,拿功劳换取奉禄是可耻的。

    但重耳为了报答介子推的忠心,派人请他出山,被谢绝后,重耳竟然破天荒地想出一招办法:在介子推藏身的绵山三面放火,逼他们母子出山。结果天下人都知道:母子二人抱柳树而亡。介氏誓死不愿进入宫廷,享受那份天下人均认可的衣食荣华。

    介子推创造了一种理念,一种政治伦理:一个国君得到天下,是天意的结果(历史的必然性),而不是臣子们辅佐努力的结果,如果臣子们努力了,甚至割下自己的股肉,也不能把它当成分享天下“股”权的条件。介氏有自己的政治逻辑:既然我放弃了荣华与股份,甚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你国君与侍臣也应该放弃自己的权欲,要把天下当成公天下,不能再像那些庸君一样,为了一已私情、权欲,而造成国家动荡。“政治”在这个时代的忠臣心中,有着宗教精神,政治伦理与生命伦理融为一体,极致而决绝。

    重耳,也就是晋文公,当然也应该有所回应,否则他就成了没有情义的国君,重耳迅速作出几项决定诏令全国:改绵山为介山,介子推逝世日,定为国家纪念日,晋国国民不得生火熟食,在介山建祠纪念介子推的忠义行为。

    重耳自己如何纪念这位义臣呢?

    他将介子推母子相倚的那棵烧焦了的柳树带回宫中,让人做成木屐,挂在室内,每日感叹:“悲哉足下”,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没有介子推的义举,重耳就行不到今天。木屐穿起来并不那么舒服,但正是因为它不合脚,正是因为它对自己有禁锢感,才时时提醒这位国王,要怎样对待自己的臣民百姓,怎样对待自己的公权力。介子推以生命的价值证明自己的政治伦理追求,那么,重耳应该如何回应自己生命中的恩人呢?

    这首诗显然是后人托伪之作,因为春秋之时,文人臣子多不作七言诗,这样的诗意应该是唐宋之后的托古之作: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寒食节变成清明节,我们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古代读书人的良苦用心,天地有清明,人心也应该有清明,统治者呢,更要政治清明(官清君明)。这是读书人在拿介氏说事,以此警醒当政者,你的一切权力后面,都有无数义士的牺牲,这些义人们并不是想在你登基之时,分享你的政治股权,而是要你政治清明。

    重耳做得还是不错,不仅在纪念祭祀介氏义举上,还是传说中制作木屐放在宫中,时时自醒,而在他当政之时,以当时的标准,可以算得上一个清正廉明、有作为的国君。他能任贤用能、能协调大国间关系,也能尊重周王室,史家说他稳定了晋国百年基业,实现了复国梦想。也正因为此,后人谥其号为晋文公。

    当代政治伦理中,认为公权力应该关在笼子里,而当时,重耳制作一双木屐,把自己的脚关在木屐里,也算是自己对自己的公权力的一种精神制约?可惜这种制约也只是精神性的、象征性的,并没有制度性的独立力量,这种制约不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古代中国人的三大梦想:明君梦、清官梦、侠士梦,在重耳复国梦或介子推的故事中,都实现了。

    后世的皇帝也要拿介子推说事,因为皇帝希望倡导的是介氏的一片忠心,在危难之时,从不言弃,充满希望地跟着王子,不惜割下自己股肉。而在王子即位,分享政治红利的时候,介子推誓死不去分享,如果统治者都能摊上这样的臣子,就是幸福之至境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清明节与寒食节融为一个重大节日。这里,皇帝显然是通过这样的节日,以道德精神熏陶社会,全民祭礼先祖,不仅是为了祭礼介氏,某种意义上是使古代士族的祭礼泛社会化,这种道德教育明显是儒家倡导的慎终追远,因为儒家逻辑中,一个人只有孝顺长老,才会尊重社会他人,才会不至于犯上作乱,这是社会稳定的精神之源。

    这样百姓就有了自己的民俗节日,有了各种仪式与活动,譬如在清明祭祀祖坟时挂纸钱、摆香案、置水果、焚香烟,活动方面也很丰富,荡秋千、放风筝、折柳插柳等等。文人墨客也就有了《清明上河图》卷的绘画,有关于清明节的千古名篇传世。

    古代清明诗千百篇,一些内容还有怀思介子推的,但更多的诗却是自己伤春感怀,但很少见到有诗提及国王用木屐来限制自己的公权力放纵了: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