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外出散步,偶然抬头,猛然间看见邻居家一棵硕大的榆树上结满了嫩绿的榆钱,便记起小时候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知道清明节已然临近。顿时,往事一幕幕闪现在我的脑海。
小时候,榆树、榆叶、榆钱乃至榆树的皮,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村民们对粮食的需求。于是,红薯就成为了村民的当家食品,所谓“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即便如此,对于我们这些缺粮户来说,春节一过,就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夏粮还早,红薯干就要告罄,家中眼看就要闹粮荒。怎么办?“不要紧。”母亲总是不慌不忙地说,“地里的野菜,树上的榆钱子,不都能吃嘛。”
于是,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便纷纷爬上了高高的榆树,捋那一串串摇曳在风中的榆钱。一串串嫩绿肥厚的榆钱,在春风里散发出一种带有甜味的清香,惹得我们馋涎欲滴。于是就把捋下来的榆钱放在口中嚼着,呀,可真甜真香!不待把捋来的榆钱拿回家,便已吃了个半饱。
回到家中,母亲见到我们拿回家的一大篮子榆钱,便忙碌了起来:先把榆钱淘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红薯面,上锅用大火一蒸,一锅清香扑鼻的蒸榆钱便出锅了,再拌上些棉油和蒜泥。不等母亲呼唤,我们便拿起碗筷吃了起来,直到吃个小肚溜圆,才放下碗筷。
由于捋榆钱的人家特别多,榆钱很快被捋光了。但别慌,榆树这时又长出了大而肥厚的叶子来——榆叶也是可以吃的。榆叶不但可以蒸着吃,也可以下在面条锅里当菜吃。红薯面条里下些榆叶,面条汤会变得滑润可口。直到榆叶变老了,我们又要捋下榆叶喂猪。看到家中的猪那种贪吃的样子,母亲总是高兴地说:“这些榆树,可真是咱农民的宝贝。”
不错,榆树那时真是庄户人家的宝贝。榆树长大了,被人们伐倒后,可以用来做家具,还可以用来做房子的大梁。俗话说“槐木檩子榆木梁”,就是说榆树是当时最好的梁头了。就是榆树被伐下来后,那些榆树的皮也是可以食用的。因为那时我们吃的面条,都是用红薯面做的,虽然红薯面那时是好东西,但是用来做面条,粘性就差多了。红薯面做的面条很短,且不好吃,但是如果掺上些榆树皮面,面条就可以做的长些,且滑爽好吃。所以,那时,只要看到谁家的榆树被伐下来,我们这些孩子就会一拥而上,不一会儿的工夫,榆树便被剥得溜光。
当然,现在人们是不会再去吃那些榆叶榆树皮,只有榆钱被城市人当做绿色食品,备受青睐。于是,菜市上便有人把捋下来的榆钱高价卖给人们享用。每当此时,我便回忆起往日的情景,回忆起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回忆起母亲做的蒸榆钱、榆钱窝头、榆叶面条。不知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是否还记起那时的时光?在这种回忆中,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