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火镰 火石 火柴

时间:2012/11/5 作者: 吕秋雨 热度: 68202


    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记得还是用火纸、火镰和火石来取火的。火镰是用火刀、皮夹组成,火刀形状弧形,皮夹里装着火石与火毛。吸烟人取火时,打开皮夹取出火石与火毛,火石在上,火毛在下,用钢镰猛撞,发出的火星引燃火毛。我们家生火做饭时,常是找一把玉米秆或其他易燃物,到有火人家借一块正在燃着已发红的火团,放入易燃物,边走边用嘴吹气,使其只会发红冒烟,而不发火苗,到家之后用力吹气,引发火苗而生火。
     那个时候,市面上有火柴卖,我们叫洋火。那时候8分钱买一封火柴,一封火柴里面装着十个小盒子,同我们现在使用的火柴盒一样的大小。很多家庭为了节约,都还是经常的用火镰击火石取火做饭。
火镰,它有一个像镰刀背部那样弯曲的凸面,后部用皮革镶嵌,钉有金黄色的大铜钉,这是我见过的装饰最豪华的火镰。大众化的就用一小块硬度不太强的普通钢条,打造成弯弯的镰刀形状成为火镰的主件。比较讲究点的器物主人,在钢条上刻有麒麟喷火、龙吞火球等纹饰,并把一块皮革镶嵌在弯弯的钢条内,口上嵌有两块铁皮,其中一块带有磁性,不用时会自动把口封好,起到防止包里装的火石、艾绒等物件丢失或受潮的作用。
    火石,就是一种石头,当人们用一种铁制的火石刀迅速猛烈的击打它的时候,它身上会冒出连续的火花,这火花遇到瓤的柴禾,就会燃起火来。
使用火石的时候很是麻烦。做饭时,先清理锅底里面的灰烬,向锅门口塞进一些瓤柴火,左手拿着火石,右手拿起打火石的火石刀。这种刀是特制的,专门用来打火石,模样如同切菜用的石刀,比石刀要小得多,有二指宽,15厘米左右长,含钢量多,硬度好,一边厚,一边薄,用薄的一边打火石。
     点火时,把火石尽量放在最贴近瓤柴火的位置,右手拿起火石刀迅速猛烈的打击火石,火石溅起很多火花,火花飞溅到瓤柴火上,打火人立即用嘴使劲的对着那火星一个劲的猛吹,一下紧接着一下。
瓤柴火遇到火星和吹出来的风,很快地局部被点燃烧红了,那红点越然越大,随即产生了火苗,火燃烧起来了。点火人为了吹火,一刻也不敢停留的使劲地吹,总是累得不轻,火燃起了,才会喘口大气,小坐休息。
     有的时候,一下子不一定都能吹起火来,火石产生的火星子少,就不行。有的时候,火星子把那瓤柴火燃的一个劲冒烟,就是不起火苗,一股烟一股烟的从锅底向外冒,吹火人被那烟熏的直淌眼泪,还是闭着眼一个劲地呼哧呼哧的吹。吹出了火苗,眼泪留得哗哗的。
    吹火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吹出火苗来,总是离柴火很近,有的时候,那火苗会突然的燃起,弄得吹火人猛地闪身,还是被烧了头发和眉毛。我是经过这样的烟熏火燎的。
记得文革之前,在农村要购买火柴,也要凭《购货证》定量购买。所以火柴在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文革时,城里人因停产武斗闹革命,火柴的供应也就突然中断了。所以,从相邻村子传递火种就成了我们几个小孩每天放学后必做的事情。因为,靠传递过来的火种,大家才可以烧水、做饭、烧炕取暖。
     我们隔壁的村子叫朱留固村,离我们村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放学后,我们四、五个小孩就会每人手里拿着一把麦草,每隔100米左右距离就有一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把手中的火点燃另外一个小孩的麦草后,这个小孩就会一边用嘴吹着火,防止火熄灭了,一边往前跑,以便传递给下一个。但这传递常常会失败,最大的原因是,火着得太大,麦草着光了,下一个拿麦草的小孩没有接上。经常要传好几次,最终火种才能够传到我们村子里来,我们也才能够吃上饭。和奥林匹克传递火炬有点象。
     村里的老人们有抽旱烟的习惯,所以他们口袋里面总是装着一块石头。一块有点发白、发青的石头,是在小河边拣回来的,这种石头我们叫“打火石”。拿火镰撞击打火石就会冒出一些火花,当这些火花掉到准备好的旧棉花上,就赶紧用口吹,一直吹到有火苗出来之后,就可以抽烟了。但这个成功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打十次能够着一次火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回想起来,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确实非常不容易,这就是发生在豫北70年代初的事情,可不是发生在原始社会的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