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又到了收红薯的季节,我感慨颇多,曾经发出过永远再也不会去碰一下红薯的我,突然发现,红薯这个原非中国产物的东西,现在竟然那么受人喜爱,在去年的时候,每公斤竟然能够达到3元多。真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原来一想到红薯胃里就泛酸水的我,突然也想尝尝已经将近30年没有吃过的红薯了。
六、七十年代过来的大部分北方人,一提起红薯谁都能说出十种八种吃法:蒸红薯、煮红薯、烧红薯、烤红薯、烙红薯、炒红薯、醋溜红薯;红薯面蒸馍、红薯面烙馍、红薯面油糕、红薯面花卷儿、红薯渣烙馍、红薯渣窝窝;红薯面汤、红薯面窝窝、红薯干儿、红薯疙瘩儿汤;红薯面条;腌红薯叶、泡红薯叶、炒红薯叶;红薯粉条、红薯粉面、红薯凉粉儿等等等等。最好吃的当属把一些小红薯蒸熟了再晒半干,吃起来又筋又甜,比香蕉干儿有味,比蜜枣爽口。当然红薯吃多了让人难堪的时候居多,不管有没有人,屁多的让你管不住,而且放出的多是响屁,弄的你哭笑不得。不过响屁放过上下通气,浑身舒服。但是胃闹工潮却苦不堪言,酸水直往上涌,汹涌澎湃,难受的钻心。
红薯拯救过千百万人的生命功不可没。那年头红薯是老百姓的主要粮食,在困难时期它的确是农民的救命稻草,记得上一辈子人讲,我二叔们村就有因为吃红薯吃死的。那是六零年,二叔被村里派工,由于他饭量大,分配给每一个人的红薯他也不够吃,于是他就拣人家拨下的红薯皮吃,结果一顿暴食,胃涨出血后命丧黄泉……现在说起红薯,这段辛酸的故事总是忘不了。是啊,一日三餐红薯宴,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变着花样吃红薯,就是铁打的身子也会被胃酸腐蚀掉,更何况血肉之驱呢?老鳖汤是好东西,天天喝,顿顿喝,能受的了吗?鸡鸭鱼鹅是好东西,天天吃,顿顿吃,能吃的下吗?
家乡人爱吃面条是出了名的,尽管我离开家乡30多年了,对面条仍情有独钟,一天三顿照样吃不烦。无论是汤面、捞面、卤面、蒜面、素面、肉面还是现在的方便面、干食面那是永远吃不够的。
做面条的面通常是白面,就是小麦的面粉。过去,每家的小麦也就够上三四个月的粮食。作为家乡人主食的面条没有保证。于是就用红薯干面掺豆面或绿豆面做面条,叫豆杂面面条。一般红薯干面和豆面的比例是6∶4,由于豆子也非常少,常常需要加大红薯面的比例,以减少豆面的用量。这样常常也保证不了每天吃一顿面条。于是,农家人只好在红薯干面上作文章。
在80年代初以前,可能是北部农村最常见的家庭主餐。
红薯因为皮红而称红薯,当然白皮就成白薯了。红薯多在西北部,耐旱。白薯耐旱性较差,多靠近南方。红薯可以蒸、煮、烤,其味甘甜。
红薯面就是用红薯做成的面。可以烙成饼、煮饼、蒸成馍(俗称窝窝头)、拌汤,也可以做成面条。
把红薯做成面是要不少工序的。
首先要把红薯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然后一片片在草地上(一般在田地里)摊开风干或晒干。也可以在红薯片中切开一条线,然后挂在细绳上晾晒。如果太薄会加大晾晒时的工作量(单场地就会增加很多),太厚也不利于晾晒。所以一般在0.5cm左右。晾干后就可以到磨坊加工成红薯面。
红薯面还有第二种含义就是用红薯面做成的面条。
现在成了北方的小吃,因为制作周期长,工艺技巧性强,已经很少有人加工了。
把红薯做成面条是有一定经验的,因为面的粘性差,首先要用热水“烫”面,如果火侯掌握的不好,面在撖的时候就容易断裂,并且在煮的时候也容易“煮成一锅粥”。
经验老道的人做成的面很长也很筋道。随便加一点绿菜或是野菜,用蒜泥香油一拌,就是一碗香喷喷的红薯捞面条了。
如今,家乡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红薯除去作家畜家禽的饲料,已经变成了尝鲜的食品了。但我仍然非常怀念红薯面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