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写的通感
上课,老师提到“通感”这两个字。就那么一瞬间,浑身的鸡皮疙瘩都冒了出来。激动得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了。
“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是所有修辞手法里,最让人不能自拔的一种,想来,一定要为她写下些什么。
实际上,通感本是隶属于比喻的,可是她太巧妙,妙到就这么被分离出来。这一概念,是由钱钟书先生第一次提出来的。这种将两种抽象概念形象比拟的极品修辞手法,实在是太打动人心。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种手法就成为了高中课本里的一个典型案例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话,来来回回须得品无数遍才懂得它的好。在嗅觉视觉听觉之间,来来回回婉转千回的细腻感受,只有是全心全意感受到的人才拿得出来的,名篇的名句让这样的好句子变得平淡且无奇。可,直至如今,我都清楚的记得拿着这个句子问语文老师这是种什么手法时的样子,那是捧着一个宝的感觉。不能不说,从来没有办法把这样一些和人们生活无关却对我极其重要的东西兴致勃勃的同另一个人分享,cj也许是一个,不过词拙我仍难以表述清楚,面部的表情更是不足以传达。
突然想到这样一句可改的诗,“君之愁,驭轻风,漾满春水向东流。”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是看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到的,当时也挺激动的,在心里做自鸣得意状。可是这些,鲜有人分享,感受往往是最难找打倾诉对象的。
有一则广告,德芙的“丝丝润滑”,动态画面出来的时候,也是细腻优雅的同感,刺痛人心,过目不忘。
抽象的东西本就难以表达清楚,而在这样两种抽象的东西之间还能找出共同性的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那些写出好通感的人,实在是十分用心的人。文章是艺术,但绝不是“随手偶得之”,那些七步成诗,梦醒得文的千古佳话,哪是如此轻而易举,没有日常的积累,过日子时的仔细,这些好的灵感也难以成形。而就通感而言,一定是在两种事物中体会到了同一种感受才足以幻化成具体的文字。自然是用心在体验生活的人才拿得出来的。
想起莫言的诺贝尔奖,想起自己当时的感受,主持人一个字一个字吐出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头发都要竖了起来,之前早已知道今年的诺贝尔应落数莫言,可是听到那话出来的时候还是没有淡定下来,不是激动,是“解气”,是十分畅快的解气!中国好的作家好的文学那么多,却总因为各种原因不被国际认可,之前和阿雯探讨诺贝尔重要性的问题,只单单把它作为一个片面的奖项,但是现在发现,对于读者来说,并非要这样一个奖项来证明作品有多好,只是心里憋屈,明明好的凭什么得不到认可?
中国的字,本就是个无与伦比的东西,单是把字拿出去,就是别人比不了的,更何况在这些个好手法里呈现。
通感,是修辞手法里的极致!是被抓住的虚无缥缈的灵魂,美不胜收。实在大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