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来到了山西的平遥,游览了令我魂牵梦绕多年的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市,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的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
下榻古客栈
傍晚时分,乘坐古城专用电瓶车从西门驶入深邃的古城门洞,走在沿城墙的一条笔直的车道上,车道上没有路灯,没有行人,没有车辆,只有一座座灰土色的平顶房从身边一闪而过,经过一个拐弯处,下车来到一条深巷,走进一家古客栈。它完全区别于云南的客栈,古朴,精致,弥漫着文化气息。朱红的漆色,繁复的镂花,曲径通幽的空间隔离,雕廊画栋的造型,历史遗留的陈迹,以及小巧精心的布局,看似无意的花木点缀,每一处都透露着匠心独具,无不让人心生欢喜。
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房子。我和来自潼南的米先生合住一室,我们的房间在楼上,顺着老板娘的指引,我们沿着木质楼梯缓缓前行。楼梯很窄,一次仅容一人通行,上楼去,是一排并列的客房,房顶较矮,陈设也很简单,一桌一炕,一凳一椅,干干净净。也许传说中的客栈就是如此?有窗的一面临街,窗帘是红色的金丝绒,里面一层薄纱,拉开窗帘,外面亮起的红灯笼,将屋子里染上一抹桔色。
古城墙漫步
平遥城墙始建于二千六百多年前的西周宣王时期,早期的城墙是夯土筑制。明朝洪武年间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城墙的周长是6163米,高12米,底宽12米,顶宽6米,城墙上有72个敌楼,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这说明古代建造者在考虑城墙军事防御功能的同时,还兼顾了儒家文化的某些特征,使得这样一座壁垒森严的城池更具有文武之道。
平遥古城呈平面方形,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幻的传说,反映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
站在城墙上俯瞰全城,整个古城是以市楼为中心,南大街为中轴,形成了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城隍衙署相对应的格局。城内四通八达,纵横有致,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它组成了龟甲上庞大的八卦兽纹。龟与龙、凤、麒麟并称为中国古代四灵,因此,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预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固若金汤。漫步在古城墙上、俯瞰城内的楼台房舍时,唤起的将是我们更多怀古的幽思。
逛明清街
在平遥古城中,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就是明清街,整条街完全是古色古香的古式建筑,走在街上,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明清一条街”是一条“干”字形的步行街,街面不宽,窄窄的,两边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小店,小店都是砖木结构,有出售平遥特产的,也有特色小吃,卖纪念品的。还可以看到一些只在电影中见过的招牌,比如镖局,走进去还可以了解这家镖局的创办及历史。
漫步在明清街,目光逡巡在林林总总的漆器上。它们质地细密,色泽纯正,辅以各色鸟兽花石,优雅大方,既有现代的时尚美感,又不失古典的华贵。小到一枚发卡,大到家具装饰,每一件都可称得上是精美的艺术品。
同行的朋友挑挑捡捡,哪一样都爱不释手,全都乱了方寸。最后,还是各自挑选平遥的一件小饰品,带给自己的家人,方才恋恋不舍挪动步子。思虑再三,我还是选了两把牛角梳,想象平遥古韵流泻在发间的那份优雅,心里暗自欢喜。
街市上最扎眼的当属黄包车。这些明清时期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今成了游客体验过去的道具。几个外国游客撇着生硬的普通话在尝试拉车,面上含笑,眸子里盛满惊奇。也许在他们眼里,中国神秘的东西太多,这些明清遗迹足以拉长他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纵深探寻。
体验“日升昌”汇兑
“日升昌”最负盛名的文物古迹当属全国第一家“汇兑”票号,它坐南朝北,由中西院和东跨院组成,院内拥有单体建筑25座,垫板楼式的临街铺面在高大的青石台基上成一字排列。雷履泰创办的这家被后人誉为中国银行业“乡下祖父”的山西票号,不仅是最早的一家,也是规模最大和影响最大的一家,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升昌”鼎盛时期不仅在全国都有分号,甚至远达海外,在瑞士、英国等西欧国家都有分支机构。
进入“日升昌”票号,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身经历了古商人办理了兑换、汇兑、提现等业务。个个环节,紧密相连,其经营管理可见一斑。特别是西厢房内的窑式金库,外观隐秘,内设暗道机关,院落东、西、南三面都是高厚的实砌墙,敦实牢固,封闭性极强,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达到了完美统一。
“日升昌”汇票业务号称汇通天下,而平遥在明清时期则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只要看看街道上那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车辙,便不难想象,当年的平遥是多么的热闹和繁华。
目睹“县衙”升堂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平遥,不仅保存了明清时期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民居,而且还保存着一座古县衙。
古县衙位于平遥古城西南部,面南背北,占地约两万六千平方米。县衙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并向外一直延伸到南横街上。古县衙有大堂、二堂、内宅及二堂右侧的耳房等,这些院落仍基本保存了明清衙门的特征,气势庄严。
走过牌坊,就进入大堂,大堂也叫公堂、正堂,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是整个县衙中主要建筑物,矗立在高于地面2尺余的台基地上,显得雄伟壮观。二堂也叫思补堂,是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县办公中间临时小憩或幕僚商议政事的地方,因此,叫作退思堂。内堂亦称内宅,知县不但在此宿居、读书、办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开案件也在此审理。
不期然逛至衙门,而且幸运的是,还亲眼目睹了旧时衙门升堂的场面。鸣鼓、传唤、过堂、审判、退堂。一招一式,俨然历史的翻版,如同正在发生一般。
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当然这些无非是封建时代的官员为表白自己清正廉洁、廉洁奉公而撰写的溢美之词,在封建社会究竟能有几个真正清正廉明、与民做主的“父母官”呢?
从市楼到古城墙,从县衙到票号、镖局,平遥古城的每一处都尽力还原着历史的变迁,历经了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有些苍老,有些沉默,那些曾经声名显赫、盛极一时的商铺和票号,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隐去,只留下传说供人评议、追述;那些曾经宏伟华丽的大门,在岁月的侵蚀中变得斑驳、古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出了古城。当回望蔓延的古城墙时,我们不得不感慨历史进程之快,感慨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