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纯真的中学时光

时间:2012/4/27 作者: 世界一刘 热度: 323288
       一九八一年秋天,我告别了土房子泥位子的村小学,告别了夜晚点煤油灯黑灯瞎火的家乡考取离家六七路远的乡里一所重点中学——枣庄第十七中。我们的学校原来是只有高中班的,当年第一次扩招两个初中班就被我考上,村庄里的好几个小学同学没能考取只好去了乡里的另一所中学;我们的学校很大占地近百亩,水桶般粗的法桐整齐而茂盛生长在水泥路和教室的两边,树影婆娑,浓荫成片;一条小河“之”字形般从校园北面穿过,翠绿的水草点缀其中,柔细的芦苇丛里不时传来阵阵的悦耳的蛙声;宽阔的操场上布满各种小草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引来许多翩翩起舞的蝴蝶与嗡嗡作响的野蜜蜂;跑道的西面和南面栽种着成片的碗口粗细的刺槐树林,是我们上体育课时休息的宝地;操场的东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玉米地(老师的责任田)。一日三餐的时间段里广播室的大喇叭还会传来奚秀兰等明星动人的歌声和刘兰芳那铿锵有力的评书《杨家将》的片段,校园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每周一次开放日让我们借书。夜晚的校园更是迷人,明亮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压过秋虫的呢喃,最让我们学生着迷的是学校娱乐室里放着一台全乡为数不多,许多人都没有见过的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个神奇的小小荧屏让我们好奇着迷,学校规定每个星期只抬出来让我们看一个小时,唯独张海迪的每一场报告会特殊,学校都组织我们观看,海迪姐姐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不已;有时电视转播的女排比赛(时常只有解说员的声音而没有图像)更是让人激动万分,女排姑娘们为国拼搏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从此她们成了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同学们也都计划着待将来有钱时一定买台这样电视机,好让自己看个够。

       那时的中学课程安排的很是合理,,语数英,音体美全面发展;我们的体育和音乐老师是一个人,他就是多才多艺的栗老师,他教会我们唱当时最流行的: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二月里来》等等歌曲,那优美动听的旋律至今还伴随着左右,激荡在我们的心头!

        社会上刚刚兴起的武侠小说热也在我们学生中间悄悄地传播,一本发黄的《七剑下天山》(作者梁羽生)几乎在男生中传了一个遍,最后落成了伤痕累累,残缺不全的模样;以至于后来发展到有几个同学晚上逃课翻墙去外面看电视剧《霍元甲》,被老师发现罚写一大张的“决心书”在班上念,全是下定决心向女排和海迪姐姐学习的内容。

        男女同学之间相处的稍微有点羞涩但也很清纯,没有早恋的现象,曾经有一个女同学因为同位的一个男生说错了一句话而生气不理他好长一段时间。那时的农村才刚刚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家里都还很穷,连自行车都没有,同学们都是在校住宿,每个星期步行回家两次自带干粮和咸菜,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可以到学校食堂打一份二角钱的青菜,五六个床铺相邻的同学都会跟着沾光打牙祭。每当农村麦收和秋种的季节学校还特地放一个星期的农忙假,让我们帮助家里干活,割麦,拉麦,打场,耕地等农活都靠着牛拉人驮,一个忙季下来,大人和小孩都像退了一层皮似的,黑黑的疲惫不堪,但大家伙的心里是甜甜的,因为能天天吃上麦子煎饼,大人们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了。也许是干得农活太多的缘故,同学们的个子大多数长不高;以至于现在被孩子们开玩笑说我们出生在“挨饿”的六十年代末。

      三年的初中生活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打了几个圈后就慢慢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班级里四十多个同学除了八九个成绩和家庭背景好的同学考上中专和高中之外,其他的同学又回到各自的村庄,融入到广阔的希望田野之中,便少有了联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