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德国之行》之(32) 东、西德城市差距

时间:2012/4/1 作者: xxh 热度: 85961

    途经维斯玛市。  1995年元月14日,周末。正值寒冬腊月,丝毫不会降低人们外出游玩的兴趣,因为室内车内照旧温暖如春。今天,我们要远行,奔赴原东德州府什未林市,女婿一位远房亲戚家串门,途中绕道经波罗的海、维斯玛市,顺便去儿子就读的维斯玛大学瞧瞧。

  三个半月的莉莎,跟随我们东西南北,跑遍整个德国。每次出车前,她是重点保护对象,为了安全,德国规定坐车者不准怀抱小孩,再小的小孩都要有独立、牢固的专用保险椅。另外,凡乘车者一律要系安全带。开始我们不习惯,上车老忘,经他们多次提醒,从不习惯到后来也习惯了。德国人遵纪守法,令行禁止,非常自觉。

小莉莎出门行头多,除独坐自己的保险椅外,还有如影随形的专用包;车窗玻璃上吸有来回晃动的动物玩具,让她悠然自在地躺着,观看沿途景物和摇晃着的怜巧玩具,随着车身与空气摩擦而发出的嘘嘘声(在德国很难听到车子喇叭声,后述),然后悄然入睡。

    我们的车子,奔驰在如网、城乡不分的嫩绿多姿的高速公路上。这是原西德的地盘。凡我所到之处,未见过稻田(难怪他们不食米饭),遍地绿油油的冬小麦,长势喜人,今年定是丰收在望。透过车窗外看,我们正通过大遍风车区。风车林立,它们排列整齐有序,远处观望,酷像小孩积木,稀疏直插入地,当车从旁经过,风车竟与楼房等高。这是西德利用自然资源的风力发电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能源,它在为德国人作出了巨大贡献。风车林亦成了一大风景旅游点,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行进途中,女婿驾车不忘提示女儿,给我作重点导游。她说,现在开始进入原东德的领地。难怪我已感觉异样,在我意识里,觉得离开了花园式的德国,突然回到了我生活几十年的中国似的,高速公路消失,车子在已经过时的柏油路上勉强地奔驰,甚至砂石路面上只好减速前行。建筑物零乱,千篇一律的筒子楼、火柴盒式红砖瓦房。工厂周围杂物堆集,公路两旁杂草丛生,一片萧条景象。不过,在主要公路上,出现了屈指可数的尖顶红瓦,白色抽纱窗帘,玻窗内盆盆鲜花,布置一新居民房,颇有点西德气氛。女儿说,这几条像样的公路,几大重点建筑物,让过往游人和国际友人观后有舒适感觉,是统一后西德政府和西德人民按人头出资,新建落成的。噢!原来如此。

德国统一初期,为了帮助东德恢复经济,加快基本建设,政府决定,凡有收入者,按人头每人每月交纳60马克,她说,她们两个每月扣120马克,支援东德,持续了好几年,人们无不怨声载道。

    维斯玛市位于原东、西德边界的东德城市,毗邻波罗的海。女婿为了让我观光旅游,将车子停靠于汪洋的大海边。由于天寒地冻,除了一望无际的波涛海面,天空中偶尔几只海鸥翱翔外,没经建设,毫无收拾的原始海滩,空无一人。我和女儿冒着剌骨寒风,走出温暖的小车,踏上波罗的海的原始砂滩,踩着卡哧卡哧的海砂,走近海边,手捞海水,用舌头舔舔,以那苦涩的海水滋味,加深到此一游的印象。女婿顶着寒冷的海风,下车专为我母女在波罗的海留下永久纪念按下了快门。接着继续前行。

    我们穿过维斯玛市,来到了儿子留学的维斯玛大学。女婿虽来过几次,还是围着那大片教室和宿舍转了几圈,才找到了儿子的宿舍大楼。儿子人在汉堡,钥匙交给了女婿。房间同住两人,儿子后来以打工为主,在校住的日子不多,未添置什么用具,两人一室,仍显得空当。室内无卫生间,设施简陋。东、西两德虽已统一四五年,但差距仍相差很大。

  维斯玛离汉堡,约两小时车程,途经吕贝克市。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究竟是朋友,当然不如手足之情,儿子在自已羽毛未丰之前,周末、假日打工之余,只能依附于姐姐的身旁,有了落脚之地。两年来,他往来奔波于汉堡与维斯玛之间。他为了节约开支,少花车费,常在高速公路的路口处搭乘免费的大货车,机遇好,还能坐上小轿车。据说,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高速公路上有空位子的车子,都愿为大学生们提供方便,免费乘车。尤其是大货车车主,有了伴,沿途可解寂寞之苦。几年中,儿子就是这样度过了他的留学生生活。1995年他转学至法兰克福工业大学,每学期按时到校驻册,平时回汉堡打工挣钱。

 

    什未林市。  我们离开维斯玛大学,直奔州府什未林市。途中路过当年美国联合国军队的军营营房,原苏联驻军直到德国统一后,才撤离东德的国土,我们仍清晰可见联军的种种痕迹。柏林墙的倒塌,宣布了二战遗留下最后一个军事驻点的结束,东西德的重新统一。

    什未林是州府城市(相当国内省会),古式建筑,很有个性。我们没有时间步行游览,但坐车观景也有特色。女婿的表舅(姨外婆的儿子)已经退休,外出有事,正巧路过我们身边,差点擦肩而过,他们两人互认了出来,老人赶紧调头,招乎我们上了他家三楼。他家住房条件和摆设挺不错。老人说:女儿女婿这几年富裕了,加上女儿的子女,四人挣钱,在市郊盖了新房。我住城里,老人娱乐生活方便,周末我过去,他们也过来....”休息片刻,老人随即上了我们的车当向导,将我们领到了他女儿的新宅。

    在柏林墙倒塌的四五年里, 一方面由于西德的援助;另外由于政策开放, 东德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少居民盖了一幢幢尖顶红瓦的住房,逐步走向园庭院落化,慢慢地向西德靠拢。

    这片新宅区,房屋结构并不雷同,很有特色。美中不足的是无统一规划,朝向不一,各行其是,缺少“和谐”气氛,像中国乡下的自然村落,步调各异,零乱不堪。西德无自然村落,更无单家独户的村民,而是自然城镇,他们哪怕是依山建房,傍水造宅,也要先修马路,后盖住房,整体规划在先的自然城镇,城乡差别自然消失,这是东、西德较明显区别。

  主人三层新宅,在一片横七竖八,但又非常漂亮民宅建筑群之中,汽车无路,车停不到门前。新房设计典雅,客厅有壁炉,大扇玻窗,自住楼上楼下,地下室出租。主人领我们从上中下逐间逐室参观,并介绍他们既艰辛又甜密的建造过程。他们说这是统一后,经济活了,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今天的新房住,全家人喜笑颜开。下午约四五点,他们用德国人公式化的方式,蛋糕,咖啡、牛奶和饮料等,招待了我们。

  已近黄昏 ,主人无意留我们晚餐,只好启程,赶路回家,此时已是夜色升空,公路车灯路灯,好似火龙。几小时行程下来,果品已光,我们空腹到家,已是夜间十点五十,重开炉灶用餐,凌晨才安然入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