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散落在乡间的石头

时间:2012/3/31 作者: 凭剑行走 热度: 82886

 

                  它就是石头。在1000多年前被堆砌起来的石头
  
  千年后它却可以成为象征可以被怀想可以成为文物但,石头不能
  
  世事总是如此
  
  ——李文杰
  
  村子是宁静的,风却象顽皮的孩子,不肯稍事歇息。呼啸的北风前脚刚走,南风又迅疾的跟来。风轮番光顾,海边的树就总也长不高。一边等待阳光雨露,一边还要扛起精神与风对抗。稍不留神,树枝折断,肥沃的泥土也被席卷而去了。
  
  海洋的季风还照着脾气来,台风就完全依着自己的性子了。来了,也不打招呼,不给你准备的时间。台风来了,铺天盖地,怒号狂啸。来不及藏匿的飞禽走狗,会从东家卷落到西家。木屋草房,眨眼间,会不知去向。参天大树,也难逃连根拨起的命运。
  
  一次次台风,对村庄来说,就是一次次的劫难。
  
  本无农田的村庄,遭受劫掠之后,也就只剩满山嶙峋光秃的石头了。
  
  石头是坚硬的,没有铁器的远古时代,石头只能磨制成尖利的石斧石戟。一叶木板,可以渔猎,保障食物的来源,却不能搭建栖居之所,即使有洞穴可以容身,却还得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难怪在一次次的迁移中,闽越先民会销声匿迹。
  
  铁器,比石头更硬。石头在坚硬的金属面前,开始变得柔软,变得充满灵性,洁白的石头被规整被切割,成为一块块石屋的积木。而搭建的石屋抗得住风的侵袭,人也就可以在海边立足了。
  
  除了石墙石基,也可以不用屋瓦,在风口处就直接用石头铺就屋顶,石屋就象个石盒子,冬天稍显寒冷,夏日却也清凉。当海水漫过来,人们就往高处跑。海水涨满了总要退下去的。狂怒的人平常却往往心平气和。所以海啸一朝发怒,永久相安。潮水退尽,石屋就象岛屿一样露出水面。人们收拾干净,依然住进去。
  
  有了石屋,人们就有了定居的资本,不必象吉普赛人一样四处流浪,大海的食物源源不绝,也不必象牧民一样逐草而居。村庄聚起人气,人们可以依山傍海而居了。
  
  古老的村庄少有文字,除了祠堂里的族谱,记载着姓氏的迁移流变,象征着一种祖先的身份,需要奉祀,需要传承外,其他很少要用文字去记载和保留了。村里也有需要记事的,却是用石头来记载。村庄修一座庙,一座桥,一条路,是用立碑在记事的。把事情的经过和功德记录下来,镌刻在石头上,立在庙前桥旁和路边。明朝时,沿海倭患,村人建起城堡御敌,城堡也是用石头垒起来,却只起实用的功能。官兵取得抗倭的胜利要记录下来颂扬功绩。村规民约,道德敦化要记下来彰化民俗,,村庄就用石碑记下来的,然后将石碑立在村庄里,让村民感受着文字的潜移默化。
  
  石碑也是一种无声的文字。纸张轻巧,石头笨重,却同样不易收藏。石头只能立在露天里,任凭风蚀雨剥。石头不怕火烧水毁,却挡不住土埋水掩,颓圮断裂。石头坚硬的质地,也不能保证镌刻在碑上的文字就比纸上的文字传承得更久远。时间的风尘同样让石碑上的字迹模糊,事件模糊。无声的石碑,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苍凉,却读不出文化的声响。
  
  村庄有石匠。一种石匠是采石的,将石头切割成条石和石块,用来建造石屋和驳岸。还有一种石匠是在石头上镌刻文字的,这是细活,但村庄对这类活计的需求量不大,所以在村庄里一些采石匠往往也兼作这些活计。
  
  我的亲戚阿当,祖辈都是石匠。有一回我去采石场看过阿当。阿当正在将一块刚爆破下来的巨石雕琢成圆柱,他就象一个雕塑家,去芜存精,铁錾与石头的撞击声,在寂静的午后,似满山的蝉鸣,单调却富有乐感。采石的手艺传到阿当,更精细而纯熟了。
  
  但是有了红砖和水泥,建房也就不用石头了。阿当还是失业了。阿当到城市里打工。在采石场里,并没有采石匠阿当的一席之地。大型机械已不把石头当回事,石头成了豆腐般可以任由切割。石头在乡村曾是房屋的柱础和基石,可以完整地砌成一座房屋。在城市,石头却成了小角色,石头被粉碎成小石子,混在水泥钢筋里,盖成座座高楼。曾经背着手,审视着大块石头的艺术的眼光,变成了将石头推进粉石机时的迷茫的眼神。采石场里飞扬的粉尘让阿当受不了。
  
  阿当又进了石板材厂,光洁坚润的玄武岩石是用来装修房屋的。阿当在村里接触的那些粗砺的石头,无法变成薄薄的石板材。那是要靠机械的轮番磨制,而这阿当不懂。凭阿当的手艺,在厂里只能当小工,不能成为技师。
  
  阿当老了,想叶落归根,只是在村庄,阿当再也找不到活干了。荒废的农田如今长满了野草。不事稼穑的阿当一筹莫展。
  
  散落的乡间的石头依旧布满山头。斜阳西下,阿当竖起耳朵,却再也听不到那丁丁当当的敲击声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6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