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时间:2012/3/28 作者: 雁儿 热度: 77098

                        巡夜。

       春寒料峭,天阴沉着。回到门卫室打开室内加热器暖意融融。夜已深,肚饥,拿出妻蒸的掺有些许杂面的馒头就着卤猪蹄宵夜。妻说:别尽吃买的馍,看着雪白,听说使了硫磺薰了, 并不香。吃点杂面含粗纤维有益身体。这话我信。在这个富裕年代,人们衣不弊裘食不厌精,身体往往出现这病那灾,医院里患者恁些。尽量合理膳食不生病不为家庭社会增加负担。可“硬菜”卤猪蹄啃光,剩了半块馍却再难下咽,口感粗糙、凭心而论,馍是蒸的不错,面发的好碱使的匀,一点儿也不发酸,暄暄的。正欲弃之如弊履,突然意识到父亲,似乎父亲又对我说起那句话,吃了不疼丢了疼。清晰的记得小时有次,父亲把家里仅有的半块馍给我吃,我吃了两口扔掉被父亲发现挨了顿打。
小时候,我们家庭虽不富裕,但有幸成为城市居民大米白面的定量供应基本够我们全家六口的温饱了。餐桌上,每每我或弟妹们对饭菜挑拣,剩饭,父亲就面露温容:"这不好吃那不好吃,不饿!精米细面的,‘60’年上哪摸去······"
      生于上世纪"40后"的父母和他们兄弟姊妹们那代人是经过了1960年发生的大饥荒的切肤之痛的。父亲说:60年,无儿无女的视父亲如已出他的三大爷一家,三大爷先于三大娘饿死,三大娘饿的全身浮肿黄亮黄亮的倒卧在床。深夜,弥留之际的她脑际一片幻景:村外庄稼地里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农人们正挥汗如雨收割忙,收罢小麦割黄豆。便想着去地里拾庄稼,哪怕是粒黄豆也好呀!邃使出最后一口气挪下床,硬是爬出家门至村外,一口黄水吐在脸面前倒毙在村口路上,天明路人发现身体早已僵硬,挨过最艰难的时光,有回父亲和三叔欲去离家十几里路的县城买碗昂贵的一毛钱一碗的面条打打牙祭。面条是杂和面的,丁点油腥没有的稀溜溜的碗里就那么一刀子面,这对靠野菜树皮为主度过荒年的父亲和三叔来说是香甜的养人美食,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兄弟俩早起,在那条漫长通往县城的土路上走走停停直至晌午方到了县城,面条已卖完。此时俩人早已精疲力竭,回程父亲时而背起皮包骨头的三叔走一会歇歇。时而一起气喘吁吁往家挪,直到夜半三更才回到村庄几乎虚脱。母亲也说,那时候你们小姨回回吃完饭吧碗舔的光光油油比刷的还干净,俺姨,也就是你们的姨姥,起小就送给人家当童养媳,有回俺姥爷大老远的去看闺女,离多远就看见闺女被条长绳栓在桑树下,饿的腹水肚肿多大正拾树上落的桑椹吃。俺姥爷心疼的搂着骨瘦如材轻飘跟张纸样的闺女眼泪汪汪。俺姥爷一气把闺女领回家,路上心疼闺女狠狠心给她买碗面条吃,回到家没过多长时候没到成年的小闺女就可怜的死去了。提起往事父母常潸然泪下。
       经历了生死浩劫的那代人挺直脊梁撑起国家大厦。三叔十几岁时就告别贫瘠的家乡应征入伍去了遥远的西北戈壁,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凭着一个连“高小”文化程度都没达到的农家子弟的纯朴,吃苦耐劳的品性和经历了磨难对生活倍加珍惜之情,在部队大熔炉里刻苦上进,军事文化素质全面快速提高,由一名普通士兵入党提干,于70年代末在警卫连长任上牺牲于某国防基地。
      今天,作为业绩菲然的物供分公司的一员,一份稳定的工作衣食无忧,想起远方的“90后”衣着光鲜靓丽的女儿以及”80后”,'2000后",新生代们在这个富裕和谐的美好时代幸福地生活着。看了《湖南卫视》播出的”变形计"里的主角少男或少女的心路转变过程,常不能自已泪眼模糊感慨如潮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还是那句老话,幸福不能忘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感恩珍惜,过去的苦难岁月不能忘记,忘记意味着失德不道。
手里半块馍,我把它置蜂窝煤炉上烤的焦黄,吃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