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味咸菜半世情

时间:2025/5/12 作者: 周健 热度: 1179
  在我家的餐桌上,总会出现两三瓶咸菜或辣椒酱,有在超市买的,也有我自己做的,吃饭的时候,我会经常吃一点儿。家人总是提醒我,咸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有时调侃我,桌上这么多菜还去吃咸菜,真是个咸菜命。

  是不是咸菜命,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吃咸菜却是真的。稠稠的一碗白米粥,就着一小碟咸菜,通常是我最惬意的晚餐。咸菜种类很多,而我最中意的却是芥疙瘩丝、腌萝卜条、腌豇豆或腌白菜,里面还配着腌辣椒。当然,其它的偶尔也会品尝一些,谈不上喜欢。

  咸菜是用食盐等调味料腌渍一定时间后的蔬菜,有较强的咸味,可长期保存。我国有很多地区都有腌咸菜的习惯。查阅相关资料,咸菜的起源不可考,据称至少起源于青铜器时期以前。《诗经》中的《菹》,提到“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描绘了古人将采摘下来的瓜果蔬菜腌渍后献给祖先的情景。这应该是较早出现的关于咸菜的诗。

  经数千年沿袭,咸菜逐渐成了许多中国家庭喜爱的一道菜。根据自身经历,我曾一度认为咸菜是穷人发明的,那是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属于穷人专属,达官贵人们锦衣玉食,自然难入法眼,免入尊口。历史上,有许多底层文人用文字留下了关于咸菜的诗篇。如《田园杂兴》:“门前种柳绿成荫,屋后栽花四季春。晨起耕耘忙种地,晚归收获喜盈门。粗茶淡饭乐无限,咸菜清汤滋味纯。莫道农家无美景,此间自有胜桃源”。写的是农人的日常生活,作者佚名,年代不可考;宋代七言绝句:“酱香浓郁腌咸菜,脆嫩爽口味难裁。晨昏佐餐皆相宜,家常美味乐开怀。”这首诗描述了咸菜的特点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作者也佚名。可见这些诗人并非名人,与农人接触紧密,知道农人的苦与乐,可能也是社会底层文人。不过,也有不少名人关于咸菜的诗句,如范仲淹的对子:“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徵羽”,同样表达了对咸菜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咸菜已深入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中,我以前的想法有失偏颇。

  时下,物质丰富,生活水平较高,人们在尽情享受各种美味珍馐的同时,咸菜依然保留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星级酒店还是小巷餐馆,总能见到它的身影,菜市场和超市更有其一席之地,品牌繁多,制作精细,任人挑选。我发现,有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有时也尝一口咸菜,权当开胃,而这些人中大都经历过苦难的岁月,提起咸菜,总是感慨万千,掩饰不住感激之情。而我,尽管依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已衣食无忧,且对咸菜情有独钟。女儿总笑我吃饭总要配一碟腌菜。她不知道,那些就着咸菜咽下的苦日子,早已腌进了我的骨头里。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虽然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但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尤其是农村,温饱问题尤为突出。作为生活的山村的我,对当年的岁月记忆犹新。当年,缺衣少食,每到冬天,家家户户便会用陶缸腌制咸菜,白菜、萝卜、辣椒、雪里蕻、扁豆、萝卜缨等等,从冬吃到春。那时,陶缸用处很大,每家不止一个,有水缸,有米缸,也有腌菜缸,甚至还有猪菜缸、鱼缸等。那时,经济条件普遍很差,买缸不易,故而人们都很爱惜,若出现裂缝或破洞,就会请人锔好,有的还用铁丝或篾片精心打上两道箍加固,防止再度破裂。上高中时,当听到老师解释《过秦论》中的“瓮牖绳枢”一词时,方知“瓮”指的是我常见的那些再普通不过的缸,联想到瓮中捉鳖等成语,又想起自己在腌菜缸里捞咸菜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

  提起三年高中,除了学习,与我联系最紧密的当属咸菜。

  那年,我考上了县一高,那是县里乃至整个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农村去的学生得住校,县城里的学生可走读。我们不能像城区的学生那样用钱买或用粮票换取饭菜票,只能辛辛苦苦地背米来换。基本上每次大概背二十斤,维持半个月的口粮,且自带咸菜。每个星期六下午,结束了一周的课程后,我就挎上装着空菜瓶的书包踏上回家的路,大约三十公里。那时候,每个星期在这条路上走个来回,成了标准的独行者──初中我班唯有我考进县一高。那个年代考上高中者寥寥无几,考上重点高中更是凤毛麟角。我们这些农村的学生深知家庭困难,上学不易,大都能刻苦学习,断然不会与城里的学生比吃穿。打来饭后,坦然就着自带的咸菜,并不自卑,更不羡慕那些打来各种菜的同学。

  母亲非常勤劳,也是个腌菜的好手。每次回去,她都会挑选上好的咸菜,炒好后装进咸菜瓶里。那是个玻璃罐头瓶,是奶奶把别人孝敬她的罐头吃完后特意留给我的。铁皮瓶盖很严实,带着丝扣,开合很方便。冬春时节,里面装的大多是腌好的白菜、萝卜缨、豇豆等,而秋夏季节,自制的腌菜已吃完,母亲便买来廉价的腌芥疙瘩丝,切丝爆炒后装瓶。三年里,吃得最多的就是腌芥疙瘩丝,黑褐色的。三年来,虽然咸菜一直是凉的,但在我心里却始终是热的,是咸的,也是甜的,更是尊贵的。那个年代,高考录取率极低,好在我们这些吃咸菜的同学不少都考上了大学,毕业之后有了份还算体面的工作,包括我。这不仅是对家人和老师们辛勤培养最好的报答,也是带给一直默默相伴的咸菜的无尚敬意。

  踏入社会后,我经历过各种饭局,当然,也品尝过许多山珍海味,但最让我青睐的却是各种不起眼的咸菜。我注意到,它们有时被装在小碟里,作为配角,有时成为赠品。有人不屑一顾,甚至包括某些部门领导,说,当年吃得够够的,看到就反胃。但也有许多人对其赞赏有加,心存感激,让我感到自己并非异类。

  看电视时,我也常常看到关于咸菜的内容。远的不说,最经典的镜头,是在各种围困下,老百姓用各种方式给山里的红军送盐,有的党员还把节省下来的咸菜用来缴党费,让人感动。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中,小酒馆里,除了花生米,最主要的下酒菜就是一碟咸菜,而且围绕咸菜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既使徐慧真、陈雪茹后来都开了酒楼、进军房地产,家大业大,但依然没有忘记当年那碟咸菜。小酒馆的常客们有钱了以后,有些人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徐慧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没有变,在她的身上,善与恶,美与丑总是那么鲜明。韩剧中时常出现吃泡菜的场面,似乎没有其它菜品,客人总会盛赞主人的手艺。他们所谓的泡菜,其实就是腌大白菜,也是一种咸菜。超市有卖的,女儿曾买过几袋,尝了尝,咸辣中带着甜,并非我喜欢的口味。当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尽相同,这便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几天前,有位高中同学从上海回来,我们几位同学相聚一起,把酒叙旧,气氛热烈。他也跟我一样,来自山村,当年的经历与我相似,毕业后留在了上海工作,事业有成,身价不菲。推杯换盏中,大家油然缅怀那时的青葱岁月,畅谈人生。当他看到桌上那一小碟不起眼的咸菜时,顿时更加兴奋,不禁提起咸菜往事。一番感慨后,他忽然高高端起酒杯,说,让我们向咸菜致敬!为咸菜干杯!为难忘的青春岁月干杯!大家一致响应,之后,掌声雷动。

  致敬咸菜,为咸菜干杯,这种行为着实少见,也许有人认为荒诞,但我却能十分理解,更能有着深深的共鸣。

  是啊,的确该向咸菜致敬。咸菜,早已超越了它作为食物的本质,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情感符号。一味咸菜成就半世情缘。它承载着岁月的重量,浸润着生活的况味,在时光的腌制中愈发醇厚。那些就着咸菜咽下的苦日子,如今回味起来,却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养分。咸菜的滋味,是奋斗的滋味,是坚韧的滋味。它提醒着我们,最朴素的味道往往最持久,最简单的坚持常常最动人。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珍馐满席时,仍会不自觉地夹起一筷咸菜——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味蕾的刺激,那是割不断的情缘,更是灵魂的归处。
赞(3)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