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书的故事

时间:2025/5/3 作者: 南山2020 热度: 504
  我喜欢文学。

  早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已经看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古典小说我是从接触连环画开始的,后来我直接阅读原著,书是借我表叔的,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了文中,我开始大量阅读文学书籍。但我读书有个“坏习惯”,一是有关爱情的书我不喜欢看。但也有例外,如巴金先生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我就爱看,这部小说也是描写爱情的,但写得好,特别是语言方面,“行笔如流水”,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二是有关描写妖魔鬼怪方面的书我也不喜欢看,如【封神榜】,写土行孙能在地下里行走,不符合实际情况,假的,我讨厌这样的描写。

  在文中,我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每当下课时或是没有课的时候,我都要到图书馆里面去走走。图书馆里有阅览室,有大量的报纸和杂志,可以随便翻阅,我一坐下就是一两个钟头,而且从来不挪动过位置。

  文中图书馆有大量的图书和资料。我听管理员说,文中图书馆是县里最大的图书馆,藏书最多,而且有很多珍贵的书。

  图书馆里有一个藏书库,里面有一排排的书柜,密密麻麻,书柜上排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借书的程序是这样的:借书人在图书目录中查阅书名,把书名记在借书证上,管理员根据书名,进入藏书库拿出要借的书,交给借书的人。

  藏书库中究竟藏了多少书和资料,一般人都不知道。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曾三次进入藏书库,才真正的看到里面的庐山真面目。

  第一次是在破四旧时,我以红卫兵的身份进入藏书库,清理出不少所谓“封、资、修”的黑书,我们把那些“最黑的书”都烧掉了。

  第二次是在闹派性时,文中井岗山兵团占据图书馆作为总部,因为阅览室太小,我们便把藏书库里的书柜集中起来,挤出一些地方作为我们的办公场所。我们把所有的书柜都贴上封条,严禁他人随便拿书,那时候,图书馆的书还比较完整,图书损失的不多。

  第三次是文中大武斗后,我们兵团撤离了图书馆,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一些不法之徒便趁机打劫,大量珍贵的图书就无翼而飞。有一次我进入图书馆想拿几本书打发无聊的时光,当我进入藏书库时,我顿时目瞪口呆,书柜里空空如也。那些不法之徒不但要偷书,而且还要糟塌书,随便在书堆上大小便,藏书库里臭气冲天,我一本书都没拿就逃之夭夭。

  1968年下半年,文中革委会成立,学校恢复了正常的秩序,这时文中图书馆里的书已被洗劫一空,一本也找不到了。是我们毁了文中图书馆。

  让我再回到借书上来吧。凡是文中学生,开学时都领到一本借书证,开学一周后开始借书。当时文中的学风很好,借书的学生很多。后来学校做了新的规定,一个学生每星期只能借两本书,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

  我的阅读量很大,空闲的时间都用来看书,一个星期不止看两本书,于是我便叫班里的铁哥们帮我的忙,他们的借书证都给我拿去,这样,我一个礼拜就可以看很多书了。

  到了初三时,我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后来我也看了一些民间故事和童话。我自己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把看过的书,都记录在里面,开始是记下书名,后来我连简单的内容也记录下来。

  三年来我读过的书有数以百计,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汉代的史记和屈原的诗歌我也很喜欢,李白、杜甫和苏东坡的诗词有些我能背得滚瓜烂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都看了好几遍。但【红楼梦】我才看了第一章回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我还小,还不懂爱情是怎么一回事。我当时看不懂中国这部最优秀的古典文学的内容,更不理解其中的寓意。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如鲁迅、巴金、茅盾等人的著作我就经常看。至于解放后出版的那些红色经典,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红岩】等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我更是爱不释手,里面有些情节,我至今都能够背出来。

  外国的文学作品,我也很喜欢,如海涅、普希金的诗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尤为喜爱。我最喜欢的是反映前苏联人民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如【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前苏联英雄尼古拉、奥斯特络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究竟看了多少遍,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至今还珍藏着该书的几种不同版本。

  大量的阅读打开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能力,我从书中吸取了无穷不尽的智慧和力量,使我对人生有了自己明确的航向。

  从初一开始,我自己也买了一些书,我至今还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战斗在纳莫尔河畔】,那是写东北抗联的故事,书很薄,才一毛多钱。我现在已经找不到这本书了。

  那时我一个月才有几块钱的伙食费,我父亲很抠,从来没给过我一分的零用钱,我只能省食俭用,从中挤出一分钱来买书。有时不得不骗他,说学校要买什么资料的,拿他一两块钱来买书,但时间长了,这个方法也不管用。

  我每次下县城,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那里就是我的天堂。那个年代人很单纯,精神生活很贫乏,电影也是几天才有一次,看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新华书店里非常热闹,在那里我一呆就是几个钟头,我尽情地吸取书籍中的营养。有一次,一本好书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摸口袋,一分钱都没有。怎么办?只好跑去骗父亲:“爸,学校叫交两块钱买资料。”他一脸的不高兴:“又买什么资料,你一天就知道要钱,我哪里有那么多钱给你?”

  我这一招不灵了,脑瓜里马上闪出另一招:“没给钱就算,我不买了,你给我钥匙,我要上楼去看报纸。”父亲见我不跟他要钱了,他的警惕性也就松了,给了我一串钥匙。

  我拿了钥匙,飞也似的跑上楼去,打开了房门,这次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从一串钥匙中找到了打开父亲箱子的钥匙,迅速地打开了箱子,只见一叠人民币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箱角,都是一元的,足有几十张,我从中拿了三张,然后关上了箱子。还好,父亲没有上来。接着,我关上了房门,离开了房子。到了办公室,我把钥匙还给了父亲:“都是旧报纸,我不看了!”

  我飞快地向新华书店跑去,还好,那本书还安静地躺在那里,我花了一块多钱,高高兴兴地拿到了那本书。

  我用这种方式,几次“偷”了父亲的钱。后来我觉得不妥:父母生我养我,我还要“偷”父母的钱,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年积月累,我的书库慢慢地胀大了起来,到了初三毕业时,我自己的藏书已达数百本了。

  我从借书、买书,最后发展到了“偷书”。在当时,我并不觉得偷书是一种盗窃行为,读书人偷书不算“偷”,况且,我当时穷得连一个铜板都没有,“饥寒起盗心”,情有可愿。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照样到县城逛新华书店,一本新书象宝贝一样牵住了我的心,我一口气把它看完,舍不得放下来,觉得它有收藏的价值,可是我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怎么办?一个邪念占据了我的头脑:买不了就偷,一本书算什么?那天晚上书店里人很多,营业员忙得团团转,无暇他顾。我慢慢地挪动到了灯光阴暗的地方,乘人不备,用最快的速度把书夹在背后的皮带上,让衣服把书盖住,当营业员正忙着收款盖章的时候,我偷偷地溜到了书店外面,我得手了。

  后来,我采用同样的办法,偷了几次书,营业员从来就没有发现过。这时,一个警钟在我的脑瓜里敲响:如果继续干下去,终有一天会被书店发现,那后果会相当严重,我会因盗窃行为而被学校开除学籍,为了一本小书而毁了自己的前途不值得,于是我很快就收手不干了。

  在学校里我也有“偷书”的行为,不过做法跟书店不同,我经常向图书馆借那些短篇小说集,都是厚厚的一大本,我把书的封面拆开,把书的一小部分拿出来,然后把封面装好,一般人看不出这本书已经被拿走了一部分。我把书还给图书馆,管理员根本看不出这本书被拆过,这本书的一部分也被我偷了。

  我的书越来越多,把书柜都给塞满了,我想,我将来会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一场政治风暴骤然而来,我狂热地投入这场风暴中去,无暇他顾。当运动結束,我回到家里,看到书柜空空如也,我的书也被村里的兄弟们“偷”光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