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忆文城

时间:2025/4/15 作者: 南山2020 热度: 47
  每个人的生命里,或多或少都会銘刻着一些关于某个地方的记忆。即便是时光飞逝,岁月侵蚀,所有完整的记忆都成了破碎,但对于文城最初的记忆,仍然鲜活地藏在我的心底。

  1962年,我考上了文昌中学初中,我弟一次踏上了文城的土地,成了所谓的“县丁”。当时父亲在文城三轮车社当会计,他不让我留在他身边,我成了住校生。尽管如此,每个星期我还是三番五次走下县城,回到他的身边。

  当时的文城是一座小县城,只有几条街道,楼房是破旧的楼房,街道是狭小的街道。人们常用“一山三水”来形容这座小县城,山指紫贝岭,仅有几十米高,小小的文昌河在这里分成两支流,把这座县城分成三部分。文城的地势很低,经常闹水灾。

  昔日的文城,现在很难找到它完整的痕迹,只有清代知县马日炳的那首【南桥玩月】,还能让人品味它当年的风姿来。诗日:

  紫贝钟声寂,
  南桥月正明。
  柳荫迷古道,
  花影护春城。
  海阔萍踪远,
  天空眼界情。
  澄波如练白,
  知是暮潮平。

  诗中的紫贝指紫贝岭。该岭原是一片荒山,山上有一紫云奄,有尼姑数名,常敲钟念经,故有“钟声”之说。岭下有个村庄叫白头沙村,后来这个村庄变成现在的文南街,成为文城镇最热闹的地方。民国初紫贝岭是县衙的所在地,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成了文昌县政治文化中心。

  诗中的“南桥”,就是现在的攻关桥,建于宋代,后多次改建。此桥虽小,但先后却有新安桥、南桥、便民桥、记耻桥、公仔桥与攻关桥等六个桥名。由于桥上每根栏杆的顶端都是圆的,象是演公仔戏用的光头木偶,后人一般叫它为公仔桥。文革中红卫兵大破四旧,改为红卫桥。1985年此桥拆毁重建,改名为“攻关桥”,是文城的交通要道,也是最热闹的地方。

  人们常形容南桥象一条扁担挑着两头,一头在西,是文南街,这是文城镇最重要的街道,它的街道不长,却商铺林立,几乎是清一色的南洋骑楼风格。这里聚集着上百家的服装店、玩具店、理发店,还有书店----只要是晴天,也不论是否假日,这里总是人流汹涌,热闹得很,这里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南桥的东头是三角街,三角街并非街名,它是三条街道的汇合点,两旁尽是小食店,是当时文城的美食街。三角街往北,就是竹行街,街旁有座竹行桥,离桥不远有一棵长在河边的虎拉树,枝叶茂盛,可能是文城镇最大的树木了。

  三角街往东,叫盐阜路,那里有简陋的小码头,经常有小木船停泊在那里,我坐船来县城上学,都是在那里上岸的。在盐阜路不远,便是文昌公园,这是城里唯一的一座公园,这里绿树成荫,百花吐艳,小鸟在树上歌唱,鱼儿在水池里跳跃,是市民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我在县城读书期间,老师在假日经常带我们到这里打扫卫生。

  三角街还有一条小小的街道,叫文东里,也叫城内街,这可能是文城最早的街道之一,文城最重要的古建筑孔庙就在这条街上。文昌孔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和省旅游定点单位,也是省千里环岛文化长廊示范点。

  从文南街往南走,过了一座小桥,地势逐渐升高,那里就是较坡场了,文昌中学就建在这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该校任教时,这里都是荒坡野地,只有一条土路通往市区。不到几年的时间,学校就被四周的高楼大厦所包围了,道路四通八达,在校园里,也是高楼林立,文城的变化真大呀!

  2018.9.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