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也是“做乐家”的日子【指女婿带全家到娘家拜年】,亲戚和朋友也往来互相拜年。这一天,客人绝不能空手,都得带“等路”。人们平时来往,大多拎点“等路”。
何谓“等路”?等路指礼物。礼物有不同的叫法,大陆人指“带包”,本地人人叫等路。其实,礼物的含义很广,礼物除了烟酒和食品外,还有贵重的东西,如金银财宝等。等路的范围很小,一般指吃的东西。
分析等路的词义很有意思,路指客人带来的食物,等指迎接客人:还要去等啊!从这层意义上说,带包太表象化 ,比不上等路意义深刻。
亲戚来了,绝不空手,都带点等路。家境好的,带只鸡鸭,砍几斤肉,或做一两筐粑,家贫的,卖一包糖果,带几个鸡蛋鸭蛋,或砍几条甘蔗。如果再拿不出什么了,就到园里摘几个椰子去。不在乎于等路的轻重,主要是表示心意,但绝不能空手去。礼尚往来,亲戚回去,也不能空手,主人家必须准备相应的等路。
我小时候,父亲在外,只靠母亲一个人在家养几个孩子,父亲不顾家,从来不给我们买过零吃什么的,孤寒得很。因此只有亲戚往来,带些等路,才能大吃一顿。
我们这里的等路,大抵有两种作用,一是让孩子高兴,那年代物质贫乏,孩子们很少有零食吃,只有眼巴巴地看着等路。二是通过分派等路,传递谁家来了什么客人的信息。乡村有个习俗,谁家的客人多,来往频繁,就说这家家境好,人缘也好。如果你家一年到头都没有一个客人,村里的人就看不起你。
分派等路很有意思。如果等路数量少,就只能分邻近几户人家或是比较亲近的人家。如果等路很丰盛,全村人都能分到一份等路。一个咸蛋劈成两半,一户人家分半个咸蛋,人家也不会取笑你。等路照例是孩子们享受。
1962年,我考上县中,全村仅有我一人,姑姑带来几斤猪肉,还挑来一担甜粑,为我祝贺。我母亲将猪肉煮熟,切成好多块,又把甜粑割开,也切成小块,一户一块肉和一块甜粑。我自告奋勇地分派等路,村头是下村娘家,还不到家门口,我就大声叫起来:“下村娘,出来接等路!”
下村娘揩着双手出了门口,问:
“你家谁来了?”
“我姑姑。”
“她带那么等路来干什么?”
“我考上了县中,她带等路来犒劳我-----”我把我考上县中的事大吹了一顿。
“哎唷!怪不得你妈这几天这么高兴,原来是你考上了县中。”下村娘也大笑了起来。
我从村头跑到村尾,分派等路,村里的人都知道我考上了县中。
2018.9.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