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老屋的灶前

时间:2025/4/4 作者: 南山2020 热度: 42687
  本地话把厨房叫灶前,这相当有意思,因为它不但说明“灶”的重要性,也点明了灶的位置,一般在厨房的前面,余下的空间就是吃饭的地方了。大陆有些地方也把厨房称为“灶门”,意思相近。

  灶前的大小也可以看出这户人家是否贫富,或是吃饭的人有多少。大凡富有或是人口比较多的人家,灶前的面积都比较大。如果家贫或是人口少,则随便在屋外搭一个草棚也就可以了。

  本地人的灶前比较讲究。在农村,一个农家的四合院,灶前就建在厢房里,我们称为横屋。做灶还要看日子,要选择吉利的日子,还要请大师父来造。

  灶的结构非常技巧,灶膛叫灶肚,是烧火的地方,灶肚设计不好,火就不旺,不但浪费时间,也要耗掉很多柴火。灶是大灶,一灶多用,在灶角上筑个灶尾,我们叫灶子,平时煮饭时,把小罐搁在灶子上,饭煮熟了,小罐里的东西也熟了,一举两用。

  在灶门前留下一小块地方,用来放置木柴,一般够几天,防止下雨时能用得上。灶的旁边要立着一个水缸,以备烧饭时用水,水缸要经常盛满水。乡下人比较迷信,总是说水缸里没水没饭吃。饭一般是母亲煮的,有时我也帮上忙,一筒米,一大把蕃薯干,放在锅里一锅熟:蕃薯粥。饭煮熟了,要盖上锅拱,我家的锅拱是铁做的,很重,猫是爬不进去的。

  一般人家的厨具非常简单,有一张桌子就可以了,上面搁油盐酱酬,下架放盆碗盘碟。我们家的更简单,连张象样的桌子都没有,只有一张小小的吃饭台,平时饭碗筷子都放在篮子里面,没吃饭时就搁在吃饭台上,吃饭时就把它移开,随便放在地上。吃饭时没有凳子,就坐在一块木头上,我们叫墩头。墩头固定在一个地方,有几个人吃饭,就有几个墩头,它虽然笨重,但比凳子耐用,坐上一辈子也不会坏。灶前里没有洗碗洗菜的地方,要在外面洗。母亲下工时才开始煮饭,这时我们肚子里已经饿的呱呱叫了。母亲煮饭时,我和弟弟妹妹们都坐在墩头上,齐声叫道:“开饭了!开饭了!”

  最古怪的,要算盛熟食的那个蓝子。我们这里的习惯是送饭的菜上午就准备好了,午饭用一半,剩下的留给晚饭用。篮子用东西盖住,吊在横条上,以防备老鼠和猫偷吃。但猫和老鼠是狡猾的动物,有时候它们会爬上去,钻进篮子里面,把我们的菜吃的一干二净。有一次,母亲忘记了盖篮子,结果那个晚饭,我们就吃白饭了。

  我家里穷,平时亲戚很少来往。俗话说“贫到亲时不算亲”,你家都快没饭吃了,谁还跟你来往?有时姑姑来,她从来不空手,手里会提一两条鱼,因为姑父是个渔民。姑姑来了一次,我们家的生活就会改善了好几天。

  我父亲在县城做工,他工资不薄,但从来不顾家,也很少回家,村里人叫他“县番”。他每次回家,总是带着一大批食物回来,什么鱼啊肉啊都有。他一回来,就夺了母亲的做饭权,煮饭做菜的事儿他全包下来了。他很会作菜,用瓜豆笋苗,精肉虾仁木耳,一起炒的的杂菜,色味全具,香得我们口水都流出来了,我们叫“头盘菜”,也叫“全家福”。

  晚云低垂,椰子树下的灰暗色的农舍上,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升起。多少个世纪来,在灶前这块小天地里,乡下人为着生活,为了未来,倾注了智慧。炊烟,燃起了生机,也饱含着希望。

  2021.2.26

  
赞(7)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