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茶铺

时间:2025/2/13 作者: 天涯若比邻 热度: 4570
  在我的印象和记忆里,川西坝子延至川西偏南一点那仁寿县的清水铺和杨柳场那些地方,早些年间的集镇上,大多都有一个特别的场所,那就是有一个茶铺。

  印象中那个时候街头巷尾的茶铺,完全不像现在的茶楼装修得那么的富丽堂皇人五人六的样子。那个时候的那场镇上的茶铺,好一些的是青砖和青瓦房,有些差一点地方的则是土夯的墙。

  然而,即便是那青砖青瓦房的茶铺,也根本没有什么吊顶和什么装饰之类的东西,时髦的顶多就是用那报纸糊贴着那墙上。

  因为粘贴报纸的时间新旧不一,加上报纸经过岁月与时间的侵袭而留下了痕迹,使有的地方就像那小孩撒了一些尿在尿布上,斑驳陆离黄黄的颜色,所以看上去显得有点花花绿绿。

  再就是那所有的瓦房也好,草房也好的茶铺,屋顶上是根本没有什么吊顶之类东西的。由于没有电灯,所以,好一些的那茶铺瓦房上,则安上了一些乡村里的人看来是奢侈品的“亮瓦”。

  那所谓的亮瓦,也就是透明的玻璃做成的瓦。之所以说那亮瓦是奢侈品,因为我记得那时买一匹亮瓦要一块钱左右,而一匹土窑烧的青瓦才五分钱。

  有的茶铺虽然是安了亮瓦,但是因为年多月久那亮瓦的玻璃上积上了尘垢之后,当然也就使得那亮瓦的玻璃透明度大大的降低,从而让整个茶铺即使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是让人有一种昏昏沉沉的感觉。

  不过,这都并不影响那些在茶铺里喝茶,在茶铺面谈天说地说东道西的喝茶人的心情。

  当然,也有一些条件允许和好的茶铺里,有一个小天井。在那小天井的地方大都有一个垒着的土台,土台上基本上都是栽有一两棵桂花树。那桂花树多是长得枝繁叶茂的,因为掺茶的师傅,将那茶客们每天喝了茶后残茶叶,都倒在树根处,使得那桂花树下的泥土十分的肥沃从而不缺少水和肥。

  这样的茶铺,其采光就要比那仅仅是有一些亮瓦好得多。到了桂花树开花的八月,整个茶铺都溢满了桂花香味。

  这些时候,你看那些在路上街上蹒跚着步子,或者是柱着拐杖的弓腰驼背,喘着粗气的茶铺里的常客,只要是进入了那茶铺,就会立马精神百倍喜笑颜开,没有丝毫的倦意和愁容,与自己熟悉的茶友打着招呼。

  那个时候的茶铺里的茶具,不像现在的茶楼喝茶,用的钢化玻璃杯或各式各样的精致工巧陶瓷类的茶杯。所有的茶铺里都是清一色标配用的盖碗茶具。

  听老年人说那盖碗茶的茶具,之所以称为“盖碗”?,又称“三才碗”或“三才杯”。是由三部分组成:盖、碗和托。这是因为盖、碗、托分别象征天、人与地,其寓意是表示天地人和?。

  茶铺的茶桌,大都是只有两种:一种是吃饭用的那方桌,配上四张高板凳;另外一种是齐膝盖高的小方桌,这小方桌的椅子则是那有靠背的小竹椅子。

  当然也有的一些茶铺,配的是宽度刚好一个屁股大,两个人坐的矮板凳!

  茶铺里那烧水的灶,一般都是五眼的炉灶。生意兴隆喝茶的人多的茶铺,则是七眼炉灶。灶台的平面有的是用一块厚约一公分的铁板。有的则是火砖铺设成的。还有的是用的三合土搞整的。每一个炉灶的炉眼大小刚好可以放一个烧水茶壶。

  每到夏天的时候,那茶铺里的师傅上半身,一般都是赤裸着只是系着一根长围腰布,遮住自己的胸前以免被溅出来的开水烫伤。

  掺茶的师傅大都在左手的手腕处系着一张毛巾,那毛巾的颜色经常被汗渍浸染得黑不溜秋的。可掺茶的师傅却顾不得这些,依然是不停地用那黑黢黢的毛巾,时不时地一面擦着自己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一面来来回回马不停蹄大声地拖着嗓子吆喝着:“来——啦”,给喝茶的客参茶和续水。

  在茶铺里喝茶,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事,其实据我自己曾经听到过一些老茶客说,那暗地里却是有着许多的讲究和规矩。

  首先是那茶铺里倒茶的师傅,去给来喝茶的客人放茶碗时,是不能够把那茶碗与茶碗托搞出稀里哗啦的响声出来的。倘若不是这样,客人定要问上一句:“咋个,你发瓜打气的,是怕我不给茶钱嗦?!”。

  第二是喝茶的时候不能够“咕噜咕噜”一口气,一股脑儿地就把那盖碗茶里的茶水喝个一干二净底朝天。经年累月在茶铺里的茶客,而是要左手轻轻地端着茶碗下的托碟,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和中指三根指头,轻轻的揭开茶碗的盖,然后将那茶碗端起来放到嘴边,轻轻的吹去漂浮在茶碗那茶水上的“泡子”,然后眯着眼睛,再轻轻的吹一下那茶碗里漂着的茶叶和茉莉花,之后才用嘴不快不慢地抿上一口冒着热气的茶,让茶水慢慢滑下食道。

  第三,一般情况下是先坐下的人亦或是已经在喝茶了的人,会后坐下和后来的朋友给茶钱。

  那时候的一碗茶钱,大概是一角钱。虽然现在看起来一角钱是不足一提,可那时的乡村里,有大多数的地方一个劳动日才值三四角钱。而一斤大米才一角三分钱,一斤盐才八分钱。

  所以,能够帮朋友给一角钱的茶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人情了。而帮朋友给了茶钱的人,听朋友说出的感谢一类的话语,往往是在脸上故意做出一种不值一提,不削一说的表情。

  再就是喝茶的人基本上都要抽烟,抽的烟大都是自己卷的叶子烟。有的茶客经常带着一把叶子烟,也就是那黄褐色的旱烟到茶铺里,一边慢条斯理地喝茶,一边还悠哉悠哉慢条斯理地卷着旱烟。看到掺茶的师傅给自己掺了茶后,都会递一支自己卷裹好的有七、八公分长的叶子烟。

  那掺茶的师傅则一面将烟垰到自己的耳根上,一面欠身子笑着道谢,这时那递烟的喝茶客人听了之后,脸上总是荡漾着一种满足的样子。

  茶铺里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那茶铺基本上都是男人的专属地。极少极少看到有女人去坐茶铺的。倘若是偶尔一次看到有一两个年龄相差很大的女人坐在茶铺里,那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那媒婆,在茶铺里给姑娘牵线搭桥介绍男人的事情。

  话说回来,尽管现在一些地方也特意地在街道上去存续着那茶铺景观,可是于我的观察和了解,现在的所谓的茶铺,却缺少了甚至没有了以前的茶铺文化的底蕴和灵魂。

  譬如前不久去那双流区的彭镇,虽然是在街道上有着几处看上去像以前那样的茶铺。但是,当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那喝茶的人除了与同一桌的亲人交谈之外,桌与桌的喝茶的人相互之间是不会搭理与闲谈的。

  茶铺的灵魂,我觉得是体现在以前的茶铺里,那喝茶的人与人之间,即便是不同桌和不太熟悉,甚至是相互从来不曾认识的人,只要是在茶桌前坐下来三五分钟之后,就会毫无一丝生疏感地友好交谈起来。而现在的茶楼,茶桌之间虽然是看上去近在咫尺,可人与人之间却是互不搭理互不相干,心绪如同相隔千山万水。

  我还以为,之所以说茶铺的灵魂是在于喝茶人之间的人际距离的缩短与交流。因为我看到以前的茶铺,除了是一个喝茶品茶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茶铺还是一个社交场合,是一个承载着人与人交换与交流信息的最佳平台。是喝茶的人们喜欢的一个交流自己所见所闻的地方。还有最重要的也是喝茶的人们,将自己对生活,对他人,对一些乡村野史闲言碎语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地方。

  粗略地看去,浑然的光线不是很好的茶铺里,人们看似好像都是在闲谈着。然而,却是在那不知不觉亦或是有意无意间,就将彼此知道的信息,伴随着那呼吸着的茶香,与那茶水一道就交换交流给了对方和一个茶桌的茶友,以及相邻的茶桌上的茶友们。

  于是乎,也就是在不到一杆烟的功夫,就传递给整个茶铺里的人了。

  这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在那信息闭塞,通信不发达既没有微信短信的年代,尤其是还有那早些年里交通不便,许多的人白头到老都没有走出过自己所在的乡村岁月中,茶铺里的信息交流,茶友茶客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甚至是生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场地和渠道与内容了……

  因此,川西坝子一带的茶铺,不仅是一个喝茶的地方,还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茶铺内的装饰和氛围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使得游客在品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和历史氛围?。

  回想起川西坝子上的茶铺呀,真的是就如陈年老酒一样,随着时间和岁月的积累与沉淀,越是散发出让人难以忘怀历久弥新的味道耶!
赞(4)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