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夏夜
算起来,在城里已经渡过十几个夏夜。每年入夏,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时的夏夜。
儿时的夏夜是在乡村老家渡过的。老家在里下河地区的一个偏僻处,全村千余人集中居住在一个庄子上,庄子中间有两条小河静静流过,整个庄子被水团团围住。出门就见水。
儿时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用来降温的就是水和风。白天或整天泡在河里,我家屋后就是一条宽三四十来米的河,那河水碧清碧清的,洗了凉快,喝了爽快,或爸妈防止万一,将水盛在一个椭圆型的木制澡盆里,一冒汗就躺进去洗一洗,很快,全身通凉通凉的。或者跟在大人后面到村后的塘塘沟沟里捕鱼摸虾,汗水交融,不亦乐乎。
夏天的夜晚更有趣。离我家不远就是生产队的打谷场。打谷场很大,不亚于足球场。隔河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无遮无掩,凉风习习,是村人们纳凉的天堂。太阳刚落山,我们就拿着芦席或者桌子板凳,占据有利地形,待回家吃了晚饭,和大人们一起到打谷场上乘凉。
打谷场上很热闹,俨然是农民的俱乐部。有的人在谈家常,有的人在划算着夏收的产量,有的人在拉二胡吹笛子,有的人在讲故事,有的人在唱情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叔的故事和黑老五爷爷的情歌。
三叔是我的同姓长辈,是村上小有文化的人。一到晚上,我们就围着他请他讲故事。他讲得最多的是长工罗桩子戏弄财主的故事。罗桩子孤身一人在地主家打长工,这位地主虽然田多钱多,但小气得发酸。长工和短工不同,长工成年累月地吃住在东家,短工是季节工。长工不仅自己是劳动的好把式,还要算计着东家春耕夏栽秋收,安排短工的活计,是东家得力的助手,也可以说是二主子。因而,东家往往高看一眼。地主有时会将罗桩子叫着与自己一同喝几杯小酒,佐酒的菜简单得很,一碟黄豆,三两块香豆腐干,或者将一只咸蛋切成几片。地主不干活,油水好,吃东西比较细腻,而罗桩子毕竟是干体力活的,吃起来虽不是狼吞虎咽,但与地主比起来要泼得多。豆腐干半块一嘴,黄豆一筷子若干粒。久而久之,老地主看不下去了,说,“罗桩子,像你这个吃法,不把家里吃穷了吗,吃黄豆只能骑马不能抬轿子”。说着还做起了示范,夹黄豆的时候,筷子要竖起来,而不能睡着,也就是说夹黄豆每次只能夹一粒。
罗桩子大字不识一个,但头脑子好使。一个冬天的凌晨,地主喊罗桩子起床,“罗桩子,快点起啊,不早了,人家一船泥已经罱好了”。罗桩子起床一看,外面黑古隆冬的,早着哩。他也不出声,在房间里就是不出来。老地主火了,直奔到罗桩子的房间里大吼,“喊你几遍了,你还在摸什么呢,不做活啦。”罗桩子装着委屈地回答,“我早起了,我的烟袋掉地上了,我在找。”“烟袋子掉了,拿起来就是了。”罗桩子不紧不慢地说,“东家,我看不见,您看见啦,请你帮我拿一下。”老地主知道中了罗桩子的圈套,一时说不出话来。这是活生生的老家版的半夜鸡叫,真有意思。
罗桩子的故事多哩,三叔每天只讲一个,像播电视连续剧似的。时过境迁,多数都忘记了。
打谷场上,黑五爷爷的身边也围了很多人,听他老人家唱小唱。我记事的时候,黑五爷爷(因为他脸皮黑,排行老五,长辈们称他黑老五)就是一个人,据说儿子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他是烈属。至于老奶奶的身世如何,从未听说过。黑五爷爷虽是单身一人,无房无屋,开始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后来住在一个远房晚辈家中,但活得乐观,活得开心。一到夏夜乘凉,你准能听到他那粗犷磁性的歌声。那时候我岁数还小,只听大人说是情歌,听听而矣,从来没有认真记忆过,因此,脑子里只留下三句,“一更鼓儿忙啊,蓝月子照拜堂啊,十七八岁姑娘埋怨爹和娘啊”,至于这个拜堂是哪家的,是为谁设的,那个十七八岁姑娘又为什么埋怨爹娘,就不得而知了。抑或这个拜堂是邻居家的,那个十七八岁姑娘也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姑娘已看中了一位后生,可父母还没有松口,而使姑娘触景生情,致于埋怨也不可知。
黑五爷爷没有文化,但他老人家记性好,肚子里的小曲多着哩,好像还唱过《孟姜女哭长城》,一套一套的,常唱得爷爷奶奶们前合后仰,小大娘们低头闷笑。
那个打谷场更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在上面捉迷藏,打仗,在场边的水池里捉青蛙,那一潮高似一潮的蛙声,引逗着我们追逐着,嬉戏着。我们在场中心的上风点起麦稳子驱蚊,在下风铺上一条芦席,做着种种游戏,一直疯到大人们一遍遍地催了,才拖着破芦席回家睡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打谷场分给村人们做了宅基地,农民打谷子都是在农田里临时平整一块。农民们也因此少了一个夏季纳凉和聚会交流的场所,孩子们更失去了一个露天的游乐场。
我总觉得,现在农村孩子的儿时生活相比较起我们当年是枯燥的单调的。夏天的夜晚,也只能在家里看看电视,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听不到天籁般的蛙声,甚至看不到蓝天明月,感受不到碧水凉风,童心童真童趣被生生地湮没了。
至于农民的夏夜生活就更加无味了,那个类似于城里的文化大舞台——打谷场早已消失了,他们想聚在一起拉拉家常,想说说唱唱娱乐娱乐,甚至想推推搡搡打情骂俏,而没有了去处,只能困了睡觉,醒了看看电视,余无可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