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变迁,世事的演进,有时你还没醒过神儿,它就像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从你的身旁倏地穿过。蓦然回首,驻足审读品鉴,便能咂出个中况味,听到时间在历史的罗盘上奏出的强音,看到文明在志书的页码间闪烁的光点,闻到人类在寻觅的路径中留下的芬芳。
周六,是传统授衣节。这天,我照例去上先祖坟。
一夜的狂风肆虐,路两旁院落里田埂间褐的梧桐、黄的银杏、赤的红枫、紫的李子、青的榆梅纷纷脱下美艳的衣裳,稀疏的枝丫在寒风颤栗,花花绿绿的叶片在地面上吹着哨声打着旋儿。尽管萧杀之气已着实笼罩了大地,但冬阳颢颢,光气和人,我出了家门,还是在街市上多逗留了一会儿。
街道旁公路边,到处都有卖冥衣冥币的摊点。近前一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冥衣从内衬到外套,从裌的到棉的,从头上戴的到脚下穿的,从传统的到现代的,从保守的到时髦的,从纯色的到印花的,从质的一般的到十分考究的,无不应有尽有;冥币从一元到百万元,从人民币到美元,从单色到彩印,无不空前绝后。信步走进一家冥货铺,更令人瞠目结舌:吃的从谷物到水果,从主食到副食,从南方到北方,从国产到进口;住的从平房到楼房,从普通到别墅,从歇山式古建到哥特式洋房;行的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从小轿车到越野车,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奢侈消费品从白银到黄金,从金属到宝石,从电话到手机,从电视到电脑……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这倒让我为难起来,不知为先祖该送些什么。
匆匆买了些冥衣冥币和先祖们实用的物什上了班车,车内人们的议论更让我倍感新鲜:有的说,现在农村都成了“七三八六一部队”的“兵”,全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上坟都找不下小伙子了。我定睛一看,全车四十几号人,还真没寻下年轻男人,就连开车的司机,都是一位女性。有的说,农村现在没闲人了,谁家死了人,打墓都得叫挖掘机掘墓坑,箍墓得叫建筑队,请不下支没(不掏钱)人了。有的说,过去不管穷家富汉,坟地离家再远,都要请人八抬抬着把先人送到墓地,横死者叫花子才用车拉。现在农村没青壮年人了,谁家不用车拉?还有人说,何止这些,现在农村年轻人少了,也没有帮忙的了,红白喜事都得叫专业服务队,待客得叫橱师队,热闹得叫音乐队,就连哭丧,都有人搞服务。这队哪队,这开支哪开支,有些家拿不出,被农村人视为不孝,把先人用火烧了的嗤之以鼻的火葬方式,都有些人家接受了。更有人调侃地说,现在有钱人钱多得没处花了,自己在赌场上一掷千金,给先人上坟也没忘记带副麻将;自己变个法儿娶个小妾,养个“二奶”,给先人也烧个纸糊的“二奶”,简直亵渎神灵!
给先人送过寒衣,风住了,一抹余晖涂红了西方的天空,天地一片萧瑟中透出几分融融的暖意。授衣节的所见所闻,勾起了我无比的遐想,引领我一路追寻。
授衣节,也叫寒衣节,冥阴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范喜良就被强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春去冬来,孟姜女怜夫情切,亲手为范喜良缝制棉衣,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历尽艰难险阻,为范喜良送衣御寒。孰料赶到工地,范喜良却屈死于城墙之下。孟姜女抚墙恸哭,悲痛欲绝,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就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了范喜良尸骸安葬。由此产生了“送寒衣节”。唐代诗僧贯休《杞梁妻》诗:“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写得真切动人,感人肺腑,可以相佐。另还有蔡伦之兄蔡莫和慧娘为了自己的纸业生意,怂恿人于死者棺前烧纸的故事,此虽皆属稗官野史,但有史书记载的却也不少,能让人追寻到一脉传承的丝络。
《礼记·月令》中说,孟冬之月要“腊先祖”,就是用田猎中所获得的禽兽来祭祀祖先。《诗经·七月》中说,“九月授衣”,可见秋冬之交换衣的习俗已成传统。而后历朝历代,相以沿袭,至元代,正式将十月一日定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说:“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此一月行追远之礼甚厚。虽贫富咸称家丰杀而诚敬。”可知祭祀之诚之盛。星移斗转,多有变化,如《宛署杂记》中说,北京市民用五色纸印男女衣服出售,市民十月一日竞相购买,焚之送于祖考。又如《帝京景物略》中说,这种“寒衣”一尺多长,并在一张纸(疏)上写下死者的姓名禁行,盖印后封缄,像寄信一样,家家如此,夜晚呼死者姓名焚之于门。不管是烧净纸祭奠,还是烧五色纸祭奠;不管是去坟上烧,还是在家门口烧,再送到先人坟上去;不管是不写先人名讳烧,还是写上先人名讳烧,都映射出后人对先祖的崇敬。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重长者,爱护幼者,敬仰死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授衣节的形式把对死者的纪念固定下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强化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拢系龙的传人的潜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绵延的特殊魅力。正因为这种流淌在炎黄子孙血脉里的文化因子维系,烙印在历史年轮上的节点连接,中华民族才在任何强敌面前,没有低下宝贵的头颅;中华民族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才能以其强盛的生命力,宽博的胸怀,有容乃大包融一切的魄力,浩浩汤汤地向前发展;漂泊在海外的华人才能以“唐人”的气度骄傲地自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于人类。授衣节能辈辈传承,代代发展,说明已深深地印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当下授衣节之盛,也映像着炎黄子孙对这个节日的看重;同时,也映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盛世的奢华。至少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么几层: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冥物的生产和经营都形成了产业,产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人民富足了,有能力为先人表示敬意了;城市化速度加快了,农村青壮年人都进了城;传统观念变了,用车送葬不再被人耻笑,火葬悄然深入农村;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就连哭丧都有了专业队伍……我们不能不为这个文化的传承感到欣慰,不能不为农村的进步感到欢喜,不能不为这个时代的繁荣感到骄傲。
无独有偶,有这么一着旧诗,既描述了送寒衣的盛况,也对送寒衣的效应进行了叩问:“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实,我的心境也五味杂陈,难以言说。
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总免不了些许泥沙;社会的脚步健步如飞,总免不了些许的跌撞;郁郁黄花青青翠竹中,总免不了些许莠草。在人类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下,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氛围中,我们该不该对这种奢侈的祭祀活动进行反省呢?烧掉的那些冥衣冥币冥楼冥车冥机的背后,毁了多少呵护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森林?森林的大量毁坏,又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多少毁灭性的灾难?我们对先祖的崇敬心情可以理解,授衣节也应该像清明节一样,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加以肯定和传承。但我们能不能以一种更加文明的形式来实现呢?譬如把对先祖的祭祀礼品数量绘制成精美图案,印在一张纸上烧掉祭奠;或在先祖的坟头献上一丛鲜花,陈以果蔬,表达哀思敬仰之意不更优雅吗?
愿时人能接受我的观点,与我一起偕行,共同弹奏授衣节文明的音符,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画下自己的精彩一笔,留下光辉的倩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