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系列之一
沅水
一
整理旧物,翻出来一本淡绿色塑皮日记本。 这日记本有年头了,扉页上写着两行清秀隽永的毛笔字:“读书务农,无尚光荣。”县委机关一九七四年赠送的。是日记本,我却没用来写日记,尽抄了些名言、警句、朗诵诗之类。那些名言、警句,如今时不时在报刊上还见得到,可那些极富时代特征的朗诵诗还真难得一见了。如上世纪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理想之歌》。捧着本子,就如同捧起了一段青春岁月。
二
那个年代,党号召高中、初中毕业的学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在城里,随处可见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让人热血沸腾的欢送场面。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语录被用油漆、石灰水涂刷在屋顶、墙壁以及一切显眼的地方。他老人家的教导,被亿万人民牢记在了心坎里,融化在了血液中,落实在了行动上。尽管在当时,他老人家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但依然有人不相信与土疙瘩打一辈子交道会大有作为,城里人不信,农村人更不信。于是,有的知青还在下去的路上就巴望着上来了;下去了的为图表现,什么豪言壮语都敢说,什么决心都敢表,唯独不讲扎根农村一辈子。家长们在欢送的队伍里泪眼婆娑,千叮呤万嘱咐,叫自己的儿女好好表现,争取早日上来。所谓上来,不外乎被招工或被推荐到大学深造,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当然,后者你没有相当突出的表现,没有非同一般的“路子”,就不要作指望了。
高中一毕业,十七岁不到的我别无选择地成了一名知青,先是插队到了母亲任教的护城公社五七渔场,没过多久又去了县芦苇场。我没有经历过欢送的场面,两个地方都是默默去的,渔场有母亲领着,芦苇场是我一个人。
三
讲吃的住的这些生活条件,芦苇场比别的知青点好了一大截。不讲别的,光那鱼虾就比别的地方足些。靠水吃水。春上,鲤鱼鲫鱼等开始产籽。产籽的鱼特爱游上水,掌握了这一习性,我们白天在一条水沟里蓄满水,待夜黑人静时挖一缺口,让水顺沟而下流向河里。哗啦啦的流水声如同给鱼儿们打了兴奋剂,它们争先恐后逆水而上,产籽时拍打水面发出的声响噼噼啪啪、接二连三,让躲在暗处伺机而动的我们兴奋不已。见时机成熟,赶紧拿了早已准备好的竹编子,往下游窄处的泥巴里牢牢一插,断了鱼们的后路。再一阵猛跑,赶在鱼的前头把缺口堵上,鱼们就进退两难逃不过我们的手心了。这办法一晚上能来个三两次,弄个几十斤几百斤鱼是驼子作揖——起手不难。
我们习惯把芦苇荡叫着芦山,尽管它是水不是山。涨水的鱼,退水的虾。这意思是说涨水好捕鱼,退水好捞虾。可在芦山,退水也好捕鱼,涨水也好捞虾。退水过后,一望无际的芦山里那些低洼的地方,水还是满满的。水退得急的缘故,好多的鱼儿只顾了逍遥自在而忘了顺水而下,就留在了低洼处,等回过神来,为时晚矣。我们弄来灭钉螺用的五六酚钠(音同)药粉往水里撒去,一支烟的工夫不到,那大鱼小鱼就呛得难受,在水面此起彼伏一顿乱跳作垂死挣扎,跳着跳着就肚皮翻白不跳了。捞虾子的方法就更多,有简单的一种是,弄一捆水草放在离岸不远处,不让它下沉。隔上一阵,你用自制的网子慢慢伸到水草正下边,再水波不兴地把网子往上抬,揽水草于网中。被捞上岸来的水草,里面外面附着有成百上千的虾子,活蹦乱跳的,偶尔还有螃蟹和小鱼。干这活不费力,用不着下到水里,因为网子是绑在长长的竹篙上的。
四
收割后的芦山像是被剃掉了秀发,要秃头几个月,直到来年的春天才会有秀发生出。某场春雨过后,你会陡然发现芦山里开始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红,那红近看稀稀疏疏,远看成块成片,是芦笋拱破地皮向天空探出的小脑袋。小脑袋形如一支支朝天放着的毛笔,笔尖上蘸了红,淡淡的。阳光照耀,雨露滋润,不肖多少时日,那笔尖就舒展开来,用饱蘸的翠绿替代了淡淡的红。你就看到了一片叶两片叶三片叶...... 整个芦山就披上了绿装。
牛们就眼馋了水那边娇嫩欲滴的一片,当着或背着主人的面泅过去,一饱口福。往往等我们赶到,那一片已糟蹋得不成样子,看着真是心痛。牛们见世面多了,根本不把你隔老远的吆喝放在耳里,你举起的竹竿要落到它背上了,它才恋恋不舍跑开。你走远了,它又回头,跟你斗智斗勇。拿畜生没办法,就跟主人晓之以理,效果不错。
到了吃粽子的季节,芦苇就比一人举着手还要高了。叶子不再鲜嫩,牛们对它没了兴趣。这时候对它感兴趣的是人。就有远处近处的城里人、乡里人,撑了船或挎了筐,偷偷摸摸拱到芦山里人看不到的地方摘苇叶子,或拿回家包粽子,或拿去卖钱。一根芦苇上摘掉几片叶子本无关紧要,可你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个摘法。他要的是不太老也不太嫩的几片叶子,那叶子手够不着,就来个拦腰掐断。一片一片的被掐,那手段有几分“血腥”,场面有些目不忍睹。
苇杆苇叶都成了金黄色,收获的季节就到了。收割季节里的芦山再不寂静,浩浩荡荡的砍山队伍早上进山,傍晚就搭好了一个个拱形窝棚。窝棚用芦苇扎成,扎得密实,里面点上煤油灯,外面看不到光亮,挡阳、遮风、避雨的效果更是呱呱叫;窝棚里十几、二十米长的通铺,是先将芦苇杆堆垫得有膝盖高,再在上面铺厚厚的芦苇叶,又松软又防潮;将整支芦苇十几、二十支扎成捆,再竖成三脚架,两个这样的三脚架中间横搁三五支芦苇,用来凉衣服再好不过;扯来一把苇花,弄掉上面洁白的绒絮,用来掸灰不亚于鸡毛掸子;开饭时,发现筷子少了,掐两节芦苇,洗都不用洗,把叶子撸掉就可扒饭;更有人上茅房也用芦苇替代手纸......一切就地取材,天然、环保。
芦苇能造出上好的纸。不是矫情,如今我每每看见洁白的纸张,眼前间常会有一双双手的幻影浮现。那手皲裂得如同枣树的皮,粗糙得有如锉刀的齿,用它去拎开绷紧而油腻腻的瓶盖子,你不用担心会打滑;掌心,一道道血印子纵横交错,红肉翻翻,因为在搂抱、捆扎芦苇时,总免不了有龇牙咧嘴的芦苇戗进肉里,甚至老茧里,用劲才拔得出来;芦苇划出的是小口子,虽也流血,但用指头压压,用嘴吮吮,血也就止住了,碰上镰刀吃肉,有的深可及骨,血流如注......
五
护芦,要比收割芦苇轻松多了。三两个人结伴而行,要么沿堤岸徒步,要么拨开芦苇撑船而行,不紧不慢优哉游哉,跟玩似的,惹得别处的知青羡慕不已。话说回来,羡慕归羡慕,你若真跟他对调,他打死都不会来。
这也难怪。芦苇场是血吸虫疫区,所谓疫区,就是有血吸虫生存的水域。小小血吸虫,肉眼要借助显微镜才看得到,神医华佗拿它无可奈何,今人谈之色变。它难治也难防。芦苇掩映下的河水清清澈澈、波光粼粼,透着一股挡不住的诱惑。如果你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去掬起一捧两捧,嘻嘻哈哈抛向空中或撒向开处,末了还痛痛快快洗洗手、摸摸脸,那恭喜你十有八九“中了彩”。此时此刻,看不见摸不着的血吸虫可能就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了你的皮肤,并随血液进入了你的肝脏和肠壁血管,你就得了血吸虫病。
有从大城市来的知青不听劝、不信邪,天气一热,见到水就忍不住把衣服一刮,纵身一跃游个痛快。往往痛快过了,痛苦就接踵而至,急性感染血吸虫病的并非个例。
急血吸虫能防,但防不胜防。说是有上级领导来芦山视察,坐在劈波斩浪的机帆船上指指点点,有浪花见了领导就高兴就激动,一高兴一激动就给领导送上湿漉漉的吻。偶尔吻在脸上,大多吻在脚上、腿上。领导当时没把浪花的热情当回事,后发现被感染了,才知道香吻有毒。
知青们在芦苇场干个一年两年,如果说没被血吸虫感染,说出来是人都不信。且不说你要刷牙洗脸洗衣服什么的,单是出去护芦巡逻就难保你手脚不沾水。你想想,划船时碰到了过不去的坎,老职工裤脚一挽下到水里就推,没半点犹豫,你坐在船上能心安理得?就算你能心安理得,这事一旦被加油添醋地传开,怕苦怕累怕死的“高帽子”你就戴定了,你的政治前途基本上就划了句号,你还想快点返城?做梦吧!徒步穿行在芦苇间,时不时会遇上跳不过绕不开的水沟,老职工赤脚下到水里,你好意思让他背?还真听说有好意思让别人背的,不过,那是芦苇场领导作为反面典型讲给我们听的,学不得。再说了,那时的防护条件也差,防护用品就是一双深筒雨靴、几双深筒帆布袜。穿靴子时把帆布袜套上,再把裤脚塞进帆布袜里,用袜子上的带子系紧。有的帆布袜用桐油油过,硬硬的,防水效果好是好,穿它的却不多,嫌麻烦,也不好看,好多人把它送了亲戚朋友。
六
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空前重视。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办法是消灭钉螺,于是,枯水的季节里,会有来自机关、学校的千军万马捡拾虰螺;会有数量可观的拖拉机来来回回翻耕土地,试图把钉螺埋了,让其永世不得翻身;会有农用飞机穿梭着喷撒药粉...... 一望无际的芦山里人山人海,蔚为壮观。血吸虫不能说消灭不了,真的是根本上消灭很难。国家主席刘少奇曾说过“有土必有螺”,这就是说,靠寄生钉螺体内生存、繁衍的血吸虫是难以灭尽的。一句大实话,他老人家竟遭来了口诛笔伐。
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根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毛主席看到这则消息之后,十分高兴,联翩而来的感想使他老人家一晚上没有睡着。第二天刚好是七月一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就在这一天,毛主席写下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送瘟神》七律二首。现在看来,余江县到底根本上消灭了血吸虫没有,恐怕也是经不得深究的。
得了血吸虫病,政府一律免费治疗,不管你是工农兵学商还是地富反坏右。治疗期间,领薪水的工资照发,作田的工分照记。怪就怪在有些人你三番五次动员他去治疗,他是能推则推,不把其当回事。与我一个分场的老职工,人人肝肿大,个个药不离身,住过一次、两次医院后,再要他们去,死活不肯。理由是治了还会要接触疫区的水,还要被感染,何必脱了裤子打屁——多此一举。
当时的治疗手段也不先进,治疗过程中死人的事经常发生。我的母亲就因在疫区教过几年书而得了血吸虫病,治疗过程中因严重的药物反应而心脏骤停长达几分钟,紧急抢救后捡回一命。母亲能死而复生,抢救的医生说是个奇迹,整个地区血防系统的领导、专家都说是个奇迹。这就有了后来的报纸、广播电台多次采访主治医师邓威特的同时,也采访过我母亲。
七
当年,站在县城的北门堤上一眼望去,远处是青纱帐无边无际,近处是筏子、乌篷船穿梭往来,好一幅赏心悦目的水乡画卷。如今,这画卷不再。青纱帐也还有,但不无边无际;筏子、乌篷船也还见得到,但要出城好远。围湖造田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让芦苇荡严重瘦身,就剩下一个叫目坪湖的地方,成了小有名气的湿地保护区。那地方常有人去视察、考察、观光、溜达,但这已不是那让我爱过让我怨过的芦苇荡。
我心中的芦苇荡已变得遥远,遥不可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