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型农业
7557次列车经过库尔勒的时候,我还在睡梦中。醒来的时候,看看车外,东方已经现出晨曦,天快亮了。再看,已经到二八台站了,列车终于冲出了天山山脉,进入平川地带了,农田、树木出现了了。想想这里的时间真有意思,头天晚上天黑时已经二十二点了,比内地晚了两个多小时,可是醒来的那一刻却是六点整,只比内地晚了半个小时。按照时差来推算,这里天黑比内地晚两个多小时,天亮也应该比内地晚两个多小时,谁知却只晚了半个小时。想想人们说的新疆日照时间长,一点也不错。
过了库车站,见到路边是用竖立的草帘交织成的棋盘状的一尺见方的格格,草帘带约有十几米宽,格格里边种的似乎有东西,不过有人说是为了防风沙保护铁路的。草帘带外就是沙漠,其间有一个个沙丘。沙丘和平地上面都种上了一种叫做红柳的灌木,沙漠被固定下来了。红柳的茎叶有些发白,可能是为了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减少水分蒸发吧。右面很远的地方是山,山峰接连不断。再往前走,很多沙地已经被围堰围起来了,水渠里流淌着清清的水流。地块很大,一块约有几亩,有的覆盖的有地膜,看不清种的是什么,有的还没有浇灌耕作。远处出现了一排排白杨树,枝条一律向上,不斜逸,整棵树犹如一把把锋刃朝上的长长的宝剑,直刺天穹。突然一片树林迎面扑来,看不透宽度,约有十几公里长。
列车在前行,一段一段又荒凉起来了,不过草帘带还在延续,草帘带外的沙漠都被固定住了,还没修筑围堰。右面还能看到远山,应该是天山山脉。过了特尔西克站,见路两边各有一条二十多米宽的白杨带。小白杨只有一米多高,间隔一米一行,树下扯的有指头粗细的黑线。问列车员那黑线是干什么用的,列车员说她也不知道。行到羊塔托库都克,我突然看到那黑线下有潮湿的土壤,并且还看到几个小水洼。我明白了,那黑线不是实心的,而是一根根滴灌管,是人们为了保证树苗成活而特意铺设的。种树太难了,改造沙漠也太难了!尽管难,但人们已经开始了。
过了喀拉玉尔滚站,围田突然多了起来,每一块都有三四十米宽二三百米长的样子,一块连着一块向前延伸,围堰外边还是围堰,一直向远处排列而去,有多少围田不清楚,只能看到一条条围堰梗。有的围田里铺上了地膜,上面有青青的小苗,大概是棉花,有的围田里拖拉机正在耕地。天山看不见了,零散分布的民居渐渐变成村庄了,果园出现了,简直就象进入了内地的大平原地带。不!看那耕种规模,比内地大平原还要规范!昔日见风就滚动的沙漠,如今变成了米粮川,怎能不叫人为之一震?!
到达目的地的第二天,我和母亲到农一师六团看望了表舅,表舅是1956年进疆的老农工,退休已经十来年了。表舅陪我到农田里去看了一回。先看了枣园、杏园和苹果园,一个园子就有几十亩。表舅说:“现在还不到季节,到了季节,你来吃果子。新疆的果子个儿大,一个苹果一公斤,五六个杏子就有一公斤,七八来个枣子就有一公斤。”我惊讶的问:“这么大呀?”表舅说:“新疆的水果不光个儿大,还甜得很,赛蜜糖。”我说:“听说新疆昼夜温差很大,水果白天接受的养分到夜晚散发不出去,都贮存起来了,所以才甜得很,是吗?”表舅说:“真是学问人,懂得的还不少呢。”
然后我们又看了农田。大块大块的条形田,一块足有上百亩,种的都是棉花,全部用地膜覆盖的,垄条笔直笔直的,地膜下压着一条条黑塑料条,田里横躺着一根接一根的寸五水管。我有些不解的问:“舅,这么大的地块,是怎么播种的呀?不会是人工吧?”表舅笑着告诉我:“人工哪行?土地犁耙好以后,用拖拉机播种。播种时是一体化的,前边下种,后边铺设滴灌管和地膜,再后边压地膜边、打孔,孔洞正好和种子一一相对应,最后再用土压孔。”我说:“这么现代化呀!内地还没有这么先进呢。”表舅说:“不现代化不行啊,夫妻二人就要管理一百多亩地,单靠劳力根本不行!”
我又问:“听说南疆很少下雨,庄稼全靠天山雪水灌溉生长,你们是怎样灌溉的呀?是大水漫灌吗?”表舅说:“当年我们初进疆的时候是大水漫灌,现在改为滴灌了。”我问:“为什么要改为滴灌,大水漫灌不是很方便吗?”表舅说:“近些年天山雪水逐渐减少,再用大水漫灌水就跟不上了,或许十年后就没有水可灌了。不过庄稼树木越来越多,气候有所变化,雨水倒也渐渐多了。我初进疆的时候,一年不下雨是常事,现在不同了,每年都有几次大小不等的降雨。十年后或许就不用灌溉了。”
听了表舅这几句话,我不觉得他是在说大话,不免进行了一番推理:“祁连山下,天山南北,都有大面积的沙漠盐碱地,这些地区干旱少雨,缺少植被,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越来越干旱,即使有一点点植被也会被旱死,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如今不同了,人们引来雪山水对沙漠盐碱地进行改造,并且一步步向纵深发展,如同残吃桑叶一样,耕地面积树林面积越来越大。庄稼树木多了,潮湿空气浓了,雨水就会增加,至而能够小范围的改变气候,小范围连成大区域,大的气候环境也就改变了,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大自然能捉弄人,人也能改造大自然,虽然人定胜天是一种理想,但在不久的将来,新疆的气候环境大为改观也不是一句空话。”表舅说:“你想得远,那种情况可能我看不见了,你们这一代会看得到!”
我不想伤老人家的心,改变话题问道:“不用灌溉了,天山雪水不是白流了吗?”表舅自豪的说:“继续改造沙漠呀!你刚才不是说像蚕吃桑叶一样把小范围连成大区域吗?”我笑了笑,说:“有没有可能把沙漠全部改造成良田啊?”表舅叹了口气说:“不是没有可能,不过你我可能都看不到那一天了。”我不想说这短气的话,又问:“怎么没有看到滴灌设备呀!”表舅笑了,指着地膜下的黑塑料条说:“这就是滴灌管。”我惊讶的说:“这就是滴灌管?我还以为是......”
表舅随手拾起一段割舍的黑塑料条递给我,说:“你以为是什么?你自己看吧。”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空心管子,只不过不使用的时候,是成条的。每隔一段就有一个针头大的小孔,正好和棉花苗间距一样长,“原来是这样!水是怎么进入滴灌管的?”表舅回身指着横躺在田间的寸五水管说:“天山雪水通过干渠送到这里,然后通过提灌送入压缩箱,再从压缩箱压进田间地下管道,地下管接上三寸管,三寸管再接上滴灌管,就可以自行灌溉了。”我说:“真方便,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农业。”
不料表舅说:“现在是现代化了,我们刚进疆的时候,吃的苦就大了。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杂粮,管理农田全靠人工,干一天下来就累得腰酸腿疼脖子歪。这福啊,都叫下一代享了。其实说他们享福也不尽然,他们管理的田地要比我们多得多。”我说:“听说过,你们是开发新疆的功臣啊!不过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田地多吧?”表舅说:“初来到这里,看到那么多沙滩盐碱地不产粮食,心疼啊!虽然累一点,可也都是拼命的干。拖拉机能耕的地方就用拖拉机耕,不能用拖拉机耕的地方,我们就一镐一锹的开垦。说到田地,那时候一人管理一二十亩就不错了。随着现代化的普及,田地一天天增加了,看着真喜欢人。”
我说:“你老是开发新疆的大功臣,已经出过大力了,现在退休了,该好好享福了。”表舅呵呵笑着说:“是的,是的,享福了,享福了。我和你妗子退休后,什么也不用干,每人一个月领两千多块钱的养老金,孩子们的收入更高,也用不着我们的钱,除了买楼房,剩余的钱就是吃饭穿衣,怎么花也花不完。”我说:“看你老那么乐观,肯定能长命百岁。”表舅说:“吃着国家的,花着国家的,什么活也不干,净是给国家找麻烦。活那么大干什么,有个八十岁就心满意足了。”我们爷儿俩都笑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