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去桂林的七星公园玩,幼年时期是去动物园,小学时先是去陈光烈士墓去扫墓,然后去儿童乐园,眼望着小号兵憧憬着长大的那一天,对于花桥,普陀山,月牙山,七星岩那可以说是闭着眼睛都能走得到。后来鬼使神差地做起了导游,对七星公园各景各物就更如数家珍地烂熟于心。真是这样吗?一般来说是这样,可仔细地想来又未必如此,常言说:人情似纸张张薄,阅透人生知纸厚。什么东西只要你下功夫认真地钻进去,其内涵是可以不断地发掘和深入的,正如一部微言大义的《春秋》,多少学者文士读了二千多年了,还有人在研究,专著一大堆。这有着上千年历史积淀的七星公园,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题咏吟唱,历史的风云变幻都在上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深研的厚度又该有几何?又能给人多少启迪呢?
且说这花桥吧,它横跨过的是小东江。这小东江来自于漓江,在漓江东岸划了一道弧又流回漓江去了。它在花桥这儿接纳了灵剑溪,在灵剑溪与小东江会合的北边有一块大石头,叫天柱石。其上长着一棵榕树,榕树遮天蔽日,一树遮山。花桥如一道路彩虹般地飞架于小东江上,站在花桥西边桥头遥望月牙山,只见月牙山前月牙楼檐牙高敞,山石层叠,碧翠森森,一条石级小路沿山边临水,它起伏迭宕着向广寒深宫蜿蜒着。广寒宫层楼叠障,亭台楼阁错落于深宫洞穴之中,望着它不由得一股仙意油然而生:这花桥直如上月宫的彩虹,鲜花铺地,彩虹为桥,故名花桥吗?当然可以这样理解。据说这花桥的得名取自一句诗:“一溪流水满溪花”。
花桥最早建于何年代?据考证,这桥最早建于宋代的嘉熙年间,所以又把它称为嘉熙桥,那时的花桥是石桥,桥上是桥廊,与现在差不多。桥下四拱,也与现在相似。这南方多雨,山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仕女达官避雨于桥廊里看云雾在山峦清流上迷朦,云蒸霞蔚,多美!宋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高,文人学士个个风流儒雅,不信你往普辽山栖霞洞龙隐岩的石壁上看去,大都是宋人的石刻。这花桥造型的优美本身就得益于它不是一般普通的桥梁,它的主要作用是是供游人去七星公园游玩,它本身当然就是一大景观。现有的花桥有多美,那时的花桥就有多美。因为这水桥四孔和桥身,桥亭桥廊都与过去一样,而且那时还没有那么多的沿河建筑,完全是青山绿水,满目葱翠。下到小东江的河边去看花桥的倒影,那就更美了:称托于摇曳的凤尾竹中的花桥,四个桥洞如四轮明月在青绿碧翠的河水中冉冉升起,更如仙境一般,充满着诗情画意,这一景叫花桥虹影,桂林古八景之一。元朝末年,大水冲垮了花桥,大明景泰七年(1456年)郡守何永全重新修桥,却修了座木桥,过了84年,靖江王妃,一个美丽的女人,安肃王妃捐款重建,美丽的花桥便如她一样美丽地展现在了小东江上了。这时,花桥增加了旱桥,比原来更美更结实了,清康熙20年,巡抚郝裕又重修花桥,更名为天柱桥,是他自比于朝庭的天柱还是因为桥东那块大石叫天柱石呢?无法考证,但是把花桥叫天柱桥完全是俗不可耐,正如把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叫什么柱石一样大煞风景,所以很快人们又把它叫花桥了。
这花桥的民间传说就多了。传说宋代建桥时,这桥一建好就被大水冲垮,轰隆隆雷鸣般的洪水声中伴随着猪婆龙的吼叫声,说这桥挡了它进出的路。这条龙可能就是住在龙隐洞中的那条。可官府严限时间要定期完成,否则修建桥的人们都要被斩首的。正犯愁呢,工匠们发现工地上多了一个人,这个人身强力壮,智慧过人,手艺好功夫深, 雕花磨石块,只见石块批剥石粉飞溅,什么样高难的造型到了他的手里都应声而出,勾连接缝丝丝入扣,毫厘不爽,众工匠们看得是目瞪口呆。众工匠们从此以后都听他的指挥。他开始重新设计架构,很快桥建好了。这天,天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山洪暴涨,猪婆龙推动着滚滚洪水狂泄而下,漫坡漫山而来,这桥不但有四孔水桥洞,还有七孔旱桥洞。山洪轰隆隆地奔腾而来,毫无阻碍地通过了。这猪婆龙一看,恼羞成怒,翻腾着狂吼着横卷起身子随滚滚洪水狂扑而下,它要堵住桥孔借水力摧毁花桥,眼看花桥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摆起来了,只见一个陀背老头推起一辆装水车嘎吱嘎吱地上了花桥,车上的水一边走一边洒落,水流到哪,哪儿的石块就结成了一个整体,象用铁水浇铸一样了。猪婆龙更加恼怒了,正要咆哮,只见一道闪电,桥跟前悬空挂着一把宝剑,吓得猪婆龙赶紧把咆哮声硬生生地咽下了肚子,不敢吼了,它知道它的行为惹怒了神仙,那桥上的宝剑可是斩龙剑。它赶紧一团身乖乖地回到了它的老家龙隐洞去了。这时人们才明白,那位石匠是鲁班,而推水车的老头是张果老,宝剑是吕洞宾挂的。鲁班已经改进了桥梁的结构,畅通了洪水,这猪婆龙还要兴风作浪,能不引怒众仙?从此大家相安无事和谐共处了,花桥虹影成了桂林一道美景。不信你可以到“芙蓉石”的北边去寻觅,依然可见有石刻“大宋崇宁五年丙戌岁六月二十九日,大水泛至此”可见当时水有多大。
过了花桥,穿越华厦之光广场,来到元风洞前,盛夏炎热时,远远就迎面而来一阵凉风,浑身舒泰,如沐天风。仰头看峒顶,一方石印般的石刻“芫荽岩”三个字,是宋代题的。此洞古时又叫“玄风洞”,宋淳化元年(990年)古文家柳开知桂州时曾有诗赞曰:“桂东丛峰,穴空通风,凄肌森襟,没骨浸心,莹雪若洁,凝冰若冽”。他肯定是夏天来的,可也夸张了一点,但此处作为避暑之地却是很美的地方。移步向南,石壁陡峭,山石壁立千仞,石缝间只见树根盘插如虬,咬定山岩。旁有石檐,下有石刻,黑白斑驳之间只见笔走龙蛇,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行书:“……凌商衢,绝滞桴,挟随车之滂润,探空穴之薄肤……”好文采,谁书?书者叫李昂霄,年仅十四岁,其书法却有米芾之意,虽说是无名之小辈,名不见经传,却有如此造诣,可见宋代社会儒雅之风已深入民间。
登普陀山,一个绿瓦敞檐圆门洞的过廊山门翼然掩道,门外左右两棵苏铁森然,而透过圆形石门,影透着几级台阶和几丛绿意。旁边挂着一幅对联:“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横批:“普陀山”。遮断了,遮断了一山的苍翠满耳的蝉鸣。跨进圆洞石门,石级在两旁葱绿的棕竹簇拥,在高大的棕榈树遮盖下向上延展着。仰望山石嵯峨,一堵红墙高踞,上有绿檐挑起,又是一座寺庙。别忙登山,先看右边,傍山而建一座碑亭。亭中一块大石碑,有铁栅栏围护着,三个红色大字:“逍遥楼”。它们的左边题有“大历五年正月一日颜真卿书”哈哈,真难得,颜体祖宗的字。再看又有一竖行小字:“一九七二年……”唉,不是原碑了,可惜。据记载,这碑原存放在桂林古城的城门楼里,抗日战争拆城门时移至普陀山,后被人把碑面的字给铲掉了。这方石刻是照原样摹刻的,其酋劲厚重不失原来的风范。转过碑后看看,三支竹扫帚竖在碑的后面。真不知进退,这些清洁工怎么敢把竹扫帚放在大师的碑上,我把它们拿出来扔在后面的山脚下。这碑后刻的是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碑上划痕纵横,字迹难辩,看来保护文物并没有引起公园领导的足够重视。抬脚登山,三步一停四步一回望,回望逍遥楼,倒也别有一番情趣,既可以歇息腿脚,又能居高回望来路在错落山石绿树间的幽然。左边有乱石叠积,这就是普陀山石林吗?上到红墙山门,猪肝红漆掩饰不住日月的留痕。一付对联:“景入洞天原绝俗,客来仙境自超尘”,横批:“超尘静境”。好一个“客来仙境自超尘”这是何仙境呢?进了大门,门内山石嵯岈,乱石穿空。右边一座大庙,雄伟超拔,上题檐眉:“普陀精舍“,哦,记起来了,这就是普陀山石林了,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去九成宫,见有一块瑞石上有天然石纹:“圣主大吉,子孙五千岁”,龙颜大悦,传问何方贡来,才知是偏远荒蛮之地桂州所进贡,于是对陪在一旁的李靖大将军说:“碧桂之林,苍梧之野,大舜隐真之地,达人遁迹之乡,观此瑞文,如符所兆,公可一巡乎?”于是李靖大将军就做了桂州总管,当时的桂州就是现在的桂林。他到了桂林后仔细查勘,认定瑞石就取自七星山普陀山之石林,于是建庆林观在现在的空地上。据说“庆林观”那三个字出自李世民之手,可惜无存了。仔细端详此处参差如剑似戟的石头,在风雨的剥蚀浸磔下奇形怪状,似兽似禽如草似藤,随你想象。据岩溶研究所的研究,在桂林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主要是雨水的冲刷,每一千年将要溶解掉80毫米的岩石,照此推算,三亿六千万年前我们这儿这座山随地壳运动抬升成地面时应该有二千九百米高,那不是跟云贵高原一样高了吗?再看尖尖簇簇的岩石下部,粗粝牙龇,热胀冷缩引起的膨胀暴裂,石纹裂开成一串串纵横交错的宛若古时候的楔形文字,只要有心去找,也不是找不到唐太宗李世民所见的瑞石。
记得普陀石林前的北边平台边上有一口“永泉”,果然还在。那刻着“永泉”两字的灯塔型石柱还是那样斜斜地立着,石窝里还是那一掬的清水,几十年前好象也是这么多水。据说这一小窝水如果用勺子舀,永远都舀不干,也不会少。这山上的地下水位有那么高么?不可能,七星岩洞中的地下河很低,几乎平地面,这儿比地面少说也要高出十几米。或者说是这七星山中间的山体中有一个巨大的,积了许多水的空洞,它的水平面正好这样高又正好与这相通?可能是吧。上千年了,这庆林观的僧人就是喝这水用这水的,不过他们十分爱惜这口“永泉”,没有人想过去扩宽加深它以便用桶直接放进去提水,所以它依然在天然的石窝中只是那么的一掬水,宽深都不过一尺,长不过三尺,一次够一担吗?细水长流,知足长乐,过犹不及。这“永泉”蕴含着多少中国哲学思想,让多少僧人民众切悟出人生的真谛呢?环顾四周,山崖环绕。西边有一石壁,绕过去是一个平台,平台的西边空临山崖,靠山这一边石壁上郝然刻着一个“佛”字,象一个高高挽着发髻的妇女跪着双手合十,手中捧着两柱冒着烟的香正虔诚地礼佛哩。这不是桂海碑林中的那一幅的翻版吗?谁是原物谁又是翻版呢?桂海碑林中的那一方清晰明朗,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几乎要消失了。妇女的背后似乎有一方有石印,已经分辨不出字迹了。再回到石坪中来,正北边是一个向下的穹隆一样的山脊,一个洞透过山壁。只见一个月牙一轮园孤似石洞在石台的下方显露着,穹隆的上方有三个红色的楷书“普陀岩”。石壁上仙迹斑斑,石窝遍壁,上面有象脚印的有象花生的,还有象葫芦的,一个个石窝光滑圆润,分明是水流旋转剜挖出来的。一晃乎,不对,还有四方的,深一点又粗粝,分明是人工开凿的,可那又是谁挖的呢?是为了刻摩崖石刻搭架子而凿的坑吗?不对,因为不对称不平行。“普陀山”几个字上方有个石坑,右边还有一个,再右上方岩石窝里面还有一个。仔细在四周石壁上找,高低错落中还有几个,怪了,干什么用的呢?猛地,我记起了前不久跟市文物队的工作人员去西山考察佛像石刻时,在西山龙头山石林的背面石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四方石坑挖在石壁上。那个叫“逸坑”,专门存放僧人骨灰用的。可那些逸坑都挖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这儿怎么挖在这光明敞亮的必经之路的上面,有点不可思议,难道那庆林观是面南而背靠着这穹隆石洞的?只能这样解释了。宗教关心参悟的是人生的终极思想,其玄远深澳无法企及,我也不敢深入探究了。旁边还有一幅素体篆字竖写的石刻“碧虚岩”,峦雉题,素友篆,道人潘常静。这三人为何方神圣?一查书,原来是明朝人。那字刻得怪异森森,有仙气,我不懂书法,只觉得好玩,故一提。
走下普陀岩穿过高阔的石穹隆,在上面看不出有那么高敞厚实,下面有石桌石凳,两老人在下棋,隐然若仙。转向右走进一屋宇,屋宇是建在山洞里的,门对面的石壁上刻着蛇缠龟的玄武石雕,并非生死搏斗的缠,而是暂时栖息宽松之缠。蛇体宽松自然弯曲,乌龟趴脚伸头,憨态可掬,取龟蛇长寿之意,明朝的石刻。玄武阁与四仙岩相通,走近相通之洞口,右石壁上一方凹陷石刻,黑底双线勾勒两字“不言”,干什么不言?是不可说之意还是有仙正在修行,不得打扰而不言?古人意境深远,不好揣测。过四仙岩那边,一钟乳石从上垂下,如仙鹤的一条腿单立着,洞顶白色钟乳石就是仙鹤的羽毛了,故叫仙鹤洞。出了仙鹤洞,豁然开朗,来到了七星岩洞口了。
七星岩,原名叫“栖霞洞”,隋朝时就游人如织了。“栖霞洞”这几个刻在洞顶的字据史书记载是隋朝开皇十年(590年)著名和尚昙迁游桂林时题的。这是原文吗?我搜遍了石刻的上下左右都没有见有落款和记年,是后人摩刻的吧?仔细想想,又不对了,昙迁题的是隶书,字径六寸,而此字为真书,径一尺,应该是北宋李邦彦所书。李邦彦可是北宋的名臣了,他字士美,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容貌英俊潇洒秀美,直如玉树临风。他头脑聪明,为文敏而工,应对便捷,善于吟唱和调笑逗趣,也就是“讴谑“了。他还是蹴鞠高手,自号“李浪子”,京都人称他为浪子宰相。1121年拜少宰,靖康元年也就是1126年为太宰,京都人目为浪子宰相。他主张割地求和,反对出兵抗金,1127年以主和误国导致北宋灭亡,两皇帝被抓去坐井观天他有推卸不了的责任,所以遭到百姓殴骂,被贬浔州安置,1129年进入桂林题写了“栖霞洞”这三个字。桂林人民并没有因人废字,他的字是写得好。李邦彦1130年死于桂林。这帅哥在文场球场上那么潇洒能干,面对战争怎么那么懦弱胆怯怕死?活该他客死他乡。但他多少也为桂林的文化做出了一点贡献。
登上碧虚亭,远远就看见一方大印章“方信儒”,绿色的字体弯曲勾勒回环如流水似象形,好大的气派和自信,他这分明是把整个山体当成他的一幅画了,这个印章只是盖在“画”的一角罢了,宋代人儒雅的风范和构思奇巧真是登峰造极。满壁的石刻大都斑驳地有苔藓剥落着,一方黑底篆书石刻极其别致,上面篆书分明而下面却如针状垂悬,如水珠垂落。哈哈,有题款,是极尽天下之机巧的宋代著名画家燕萧题的。他不但字好画好,还巧于制作,是了不起的一代祖宗师,他造出了失传已久的指南车。最有意思的是范成大的《碧虚铭》,好大的一幅石刻:高八尺,宽四尺八寸,“碧虚铭”三字是隶书,其余都是真书: “唐朝冠卿遇日华月华君于栖霞之洞,予之笛,不能成声,倾壶酒饮之,仅得滴沥,独记其赠诗二篇。出门见二僬者,问日:洞中乐乎?跬步亦失所在,吴人范成大小筑其处以识幽讨,按诗卒章云:不缘过去行方便,那得今朝会碧虚,……我来叩门,两翁在否?虽不能笛能醉君酒,为君作亭……”这老范是什么意思?这故事详细的记载在岩洞内的石壁上,叫做《尹穑仙迹记》,说的是唐朝乾宁年间,长安人郑冠卿赴广西临贺(今贺州)做官,路过桂林,闲游栖霞山,偶遇两道士一同入洞中,道士布棋局下棋,知郑为官而来,引诗书礼义嘲笑他,他无言以对,问他会吹笛否,他说“稍得其妙”予之以笛,却吹不出声,让他倒酒喝,他却只倒得出一点点。问他为官都做了些什么事,他说自己曾为贫民代偿租税,殓埋暴毙荒野的尸首。俩神仙说:原来是做了这些好事才有今日之缘分,难怪了。临别时俩道士各赠了他一首诗,他记得两诗而出,其中有两句,范成大特别欣赏并引用的一句是“不缘过去行方便,那得今朝会碧虚”,另一句是“趋名竟利何时了,害物伤人早晚休”。郑冠卿出洞后见到两樵夫,两樵夫问他:在洞中玩得快乐吗?他说:“酒不多得,乐无所闻”也就是说:酒只得了一点点喝,那音乐听都没有听过。樵夫告诉他他所遇见的两人是一个叫日华,一个叫月华的两个神仙。才走几步,一转身,二樵夫也不知所踪。他回到家中,家人“惊愕”,也就是大吃了一惊:去哪里去了那么久?一去三年了,你看你所穿的衣服都烂了。郑冠卿才恍然大悟,知道他遇到神仙了,神仙是在点化他呢!于是他从此绝意仕途,避世修炼,后来他活到104岁无疾而终。这范成大也想象郑冠卿一样巧遇仙人?有意思,他想得挺美挺好的:不吹哪难吹的笛子,只求那仙酒能喝醉去。那可是仙酒呀,郑冠卿只喝两滴就能活104岁,他范成大喝醉了那还不长生不老了呀!他想的挺美的。为了见神仙他建了这座碧虚亭,他的要求过高了吗?尹穑的《仙迹记》在七星岩洞里,明朝梁安世的《七星岩词·西江月》也在洞里,以前经常带团进洞却没有注意到它们,想进去再读一读。心想自己带了十三年团,带进此溶洞的游客每年也有三四百人,工作人员也都认识我,进去看看恐怕不会有问题吧?可不管我出示怎样的证件怎样跟他说好话,那守门的大姐就是不让进,说你必须带团而且还要有旅行社开的随团证明单才行,对不住了!我尴尬而气愤了:她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让我给他们多带些游客来嘛,可我以前为他们行过方便呀!
心中正愤愤不平他们的无情,下到山脚下,忽记起了刘春岩中宋人李兹的摩崖石刻有那么一句话:“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对呀,如果龙隐洞中的猪婆龙安份而不逞强,怎么会在花桥前自讨没趣,差点身首异处?李邦彦顺应潮流民意,奋起抗金,他又怎么会犯下千古大罪而受百姓殴骂而客死他乡?范成大建碧虚亭题《碧虚铭》只不过是文人的雅事,逗自己开心罢了,可不能当真。最聪明的是庆林观的僧侣们,他们守着那一口小小的泉水过了上千年也不做非份之想,真正是: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那“几”字在此处可当“天高地厚”讲吗?这样一想,能不为自己进不了洞而义愤尴尬而哑然失笑吗?这也算是游七星公园的一大收获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