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内漓江的西岸,它半插江泮半枕陆地,每当春水回澜之际,有伏波扼澜之势,所以叫伏波山。书上都是这么介绍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当您在停车场泊好车走近公园大门,在花簇锦绣的鲜花簇拥下,一个高台上一匹青铜战马奋蹄扬鬃,马背上有一员大将正奋力射箭,只要你一问这个大将是谁,当地人都会告诉你,他叫马援。你肯定猜到这个耸立千仞的石山肯定又和他有关了。因为据史书记载,这位英名神武的将军远征交趾时是到过桂林的,他还重新整修过兴安县的灵渠呢。看他那沉稳凝重的样子,看他那志在必得,稳操胜券的样子,他又在射什么呢?
远望伏波山,它就象一块巨石被搁在江边一样,上小下大的。山顶上有几块石头似乎摇摇欲坠。那几块石头,一琢磨,又象是一大一小的两只鸡,是母鸡带小鸡,它们不怕老鹰吗?蓝蓝的苍穹下,几朵白云在飘摇着。走进公园大门,是一棵大榕树,树枝上拴着许多红绸带子,大榕树的后面是一个汽车一样大的大茶壶。跟前的花坛是由凤仙花构成的,路的左边种有碧玉黄竹和罗汉竹,几棵罗汉竹正在拔节呢,高大的广玉兰摇曳着它雪白的碗大的花朵。一抬头看见一个牌坊,上面写着“伏波晚棹”,作者是楚图南先生。这伏波晚棹又是何意呢?过了牌坊上台阶,来到了伏波山跟前了,“伏波山”三个大字刻在石山的正前方,是刘海粟老先生写的。旁边有一行字:“年方九十”这老先生有意思,把九十高龄当成芳龄十九来写了,可见老先生的情韵风怀和乐观幽默了。他当年十九岁就做了上海美专的校长,是他第一个在中国采用裸体女模特的,校长先生的勇气和襟怀可了不得,一代宗师啊。再走近一点,山的西面是一个钟亭,亭子里有一口大铁钟,绕过大铁钟是登山的路,可往右边一低头,却看见一个洞,洞顶上写着“环珠洞”三个字,这倒是要进去看看的,往往古人的题诗碑刻就在这样的溶洞里。顺着台阶往下走,凉风扑面而来,好凉爽呀,这风带着水腥味,看样子是通到水边去的。进得洞来抬头看洞顶,明显是人工开凿的,上面有钢钎开凿的痕迹。又为何叫还珠洞呢?再往里走,右边是一个高敞的大洞,一个帘子遮拦着,里面神神秘秘的,似有宗教活动,暂且不管它。左边是一个长长的石洞,往正前方走去,中间一石头至上而下把洞分成两条路了,进得右边的石洞来,眼前豁然一亮,大厅似的敞开形洞穴展现在了眼前,漓江的碧波在山洞旁波光潋滟了。水的那边有一个小岛,它叫萝卜洲。萝卜洲和远处的叠彩山都倒影在水光里了,叫人一声惊叹:好一个天然山水画大厅呀。一根石柱从上往下,嘎然而止于距离地面一寸,神了!环顾四周,佛雕和石刻挤得满满当当,可见古人早已尽情游赏得酣畅淋漓了,不信你往左边看,一块石碑,范成大写的,记载的是他老先生在这儿宴请各位科举中乡试的秀才们饮宴之事,老范真会找地方。再进去一点,大洞旁有一小洞,刚好坐进一个人,小洞的左侧外面有一尊佛,佛的脚都被摸得光光的,原来是坐在洞里的人们把手从旁边更小的石洞伸出来摸成这个样子的。看人们都争相去小洞里学佛双手合十的样子,嘴里哈哈大笑着,这肯定是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了。抬头看对面高高的石壁上,上面有四龛佛像,听说这可是唐朝时候刻在上面的,佛像端庄丰腴,都是低衣襟,那又该有多少传说的故事呢?步下台阶,有“蓉镜”两字刻在右边的石壁上,蓉镜是何意?指的是叠彩山倒影在伏波潭里,宛如一朵芙蓉花盛开在水中央?那仿锤形的石头,人们都称它为状元石,说它和地面接一次,桂林就会出一个状元。照这样说来,它不是与地面连接过许多次了吗?因为桂林自古以来可是状元辈出的地方呀,足足有九个状元,其中还有两个是三元及第!又说只要普通人的手放进去,如果手能把上下两边的石头都连上,三代之内必出状元!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恐怕是说手越厚实就越有福气吧。不信你看高官和富商的手,一般都是肉嘟嘟的,干活的体力劳动者又哪来那么厚的手?巡视四周石刻,精妙的石刻目不暇接。一抬头,吓了一跳,一个宽袍大袖的单线勾勒的石刻画像映入眼帘,这是谁呀,这样幽闲而有气度,再看旁边的落款:番景纯,米巿。难道是米南宫的手迹?讲解员说是方信儒依据米友仁手中的米南宫手迹刻上去的,上面还有宋高宗赵构的跋,方信儒自己的序,够珍贵了,难怪都模糊不清了,这样的一幅石刻,在当时就不多见,难怪都拓得模糊不清了。宋高宗赵构说:“襄阳米巿,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游猎无余,二十三岁,文章高跨千古。”自古而今,谁人能当啊,了不得,了不得!
桂林多山多洞多石刻,每一座山每一个洞每一方石刻都有一个故事,这故事有深有浅有虚有实。比如说这个还珠洞,传说是因为伏波将军之名而来的,说的是老将军得胜还朝,带了几船薏米,那薏米颗大粒圆,晶莹剔透,象珍珠一般漂亮,是给疲惫的士兵解暑用的药材。可被不知底细的监军告上去给了皇上,说马将军搜刮民脂民膏,从交趾搜刮了几船的珍珠。而正好我们的南海盛产世界上最好的珍珠,这下可惹火了马大将军,他一怒之下把薏米全倒入伏波潭里去了。可笑吗?虚得很,一来马将军路过桂林时正是他权势炙手可热的时候,皇帝对他是言听计从,谁敢告他?二来马将军脾气是傲但不暴,他看不得仗势欺人的人,可也不至于那么小器,真把薏米给倒了,士兵靠什么来治病,他又靠什么去为自己辩解呢?所以不合常理,不可信。还有一个板本:说是有一天一个小孩子划船来洞里玩,发现有一个奇形怪状的老头在洞里睡着了,他头顶上有一颗硕大的龙珠,五彩斑斓发出七彩光芒,小孩子觉得好玩,就摘下来跑回了家,正玩耍着龙珠,给老奶奶看见了,老奶奶吓得了不得了,连忙告诉小孩,这可是龙王的宝贝呀,拿不得,龙王要是发现不见了龙珠,会发怒的。龙王一发怒就会兴风作浪,漓江就会波浪滔天,桂林就会遭水灾的,可了不得了。小孩子一听赶紧把龙珠还了回去,龙王还没睡醒呢!为了表扬小孩子不拿别人东西的优良品德,就把这个洞叫做还珠洞了。这个故事一听就知到是完全虚构的,但听起来却那么的合情合理,把这美丽的还珠洞都讲得充满了仙气,大家听后都会莞尔一笑。不过这还珠洞也确实象龙宫一样的充满着灵气,要不范成大干什么要在这儿摆酒席宴请各位举子?看看四周,一个长约30米,宽10多米的不规则长方形石室镶嵌在水面石壁上,水碧如玉,波平如镜,如果是晚霞满天,那一定是灿烂辉煌的,这个时候,如果划上一叶扁舟,对了,这就是楚图南先生写在牌坊上的那几个字“伏波晚棹”的意境了。粼粼的波光,山光水色泛滥着涟漪,宛如芙蓉的叠彩山的倒影随波荡漾,一漾一漾地向蒹葭苍苍的萝卜洲荡去,多美呀。
转向左边石壁的一个小洞,沿洞登上石级,又转弯上了一个石阶,来到一个平台,别有洞天呀,这又是一个敞开的敞亮如天井的豁口平台。只见满眼都是佛像,石壁上大大小小布满了。大的有八九尺见方,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小的只有一寸,也只是一个轮廓。有的只雕刻了一半,明显是粗丕,怎么不完成呢?是请工匠的主人家道中衰,破产了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这些石像大都是唐宋时期的。史书记载唐宋时期桂林佛教非常繁荣,桂林人民非常敬佛,大唐鉴真和尚来时,地方长官带领官员和读书人都去礼佛听经受戒,人民自然就礼佛成风了。大家纷纷解囊捐款兴修寺庙,雇工在石壁上刻佛像以供养。有钱的雕刻大的精美的,没钱的自己刻一个小小的也是一片诚心。所以千佛岩这儿的佛像有的气势磅礴宏伟,精雕细刻;有的粗线勾勒,粗糙简陋;还有的才一寸高都不到,小小的那么一点。他们都是向善之人啊。只可惜很多佛像毁于历次灾难之中。
出了千佛岩,走下石阶,从一个挤满烧香供佛用品的石洞穿过,出了还珠洞。出洞向右转,绕过公主钟亭上登山石道,这公主钟亭里摆放的是清初孔有德女儿孔四贞在佛山为纪念她父亲而铸造的一口大铁钟。孔有德的女儿因为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所以她建的亭子叫公主钟亭。说起来也是挺有机缘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琼瑶女士参观了这个还珠洞,又听了关于孔四贞汉人格格的故事,触发了灵感,写了一部把全国人民都闹得疯疯癫癫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
上登山道,一条石阶直直地倾斜而上,石壁缝隙里两条树根穿石而过,不注意还以为是人为打进去的钢筋呢,树根的生命力真强!扶栏杆而上,一个红色斑驳的水泥门洞出现在右边,垂直折向右,登台阶而上,有亭翼然而居于平台之上,原来这就是范成大建的癸水亭了。当然,这已经不是原物了。这癸水亭不面水而面山,有点名实不符呀。瞧,它的西南方是独秀峰,正西方是老人山。这老人山在这儿看特别年轻,象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而在叠彩山顶上看老人山,它就陀背弯腰,足足上百岁了!再往西北方是叠彩山,再北就是伏波潭了。为何叫这个亭子癸水亭呢?仔细往山下看,在众多的民房之间,隐约可见一缕水光在晃动,是了,这个地方以前是地方官府衙门,叫八角塘。桂林原来到处都是河曲水塘,后来人烟稠密了,许多水塘被填掉建成了民居,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水塘了,这八角塘也比原来小多了,不注意看,都看不见,民居把它给遮蔽了。难怪总觉得这癸水亭名实不符呢。离开亭子,再上登山道,道路陡而险,穿石径跃悬崖,上山顶,这山顶被栏杆四面八方给围住了,是一个小平台。平台四面笔直陡峭下临万丈深渊。迎风向北眺望,远处的尧山绵延起伏,近处萝卜洲上芦苇苍苍,伏波潭清澈幽深,一个倩影,柔美的身躯在碧波里起伏,那是游泳的姑娘吗?再向东眺望:七星山,解放桥都历历在目。再看眼前,在山下看的那摇摇欲坠的象两只鸡的石头,却是固若金汤的磐石两块,牢固着呢!这山顶很小,有临风欲飞的感觉。再顺水看去,河心有座小岛,1944年日本鬼子进攻桂林城时就是从这个地方突破漓江防线的,那么,我们现在站的这儿不会是机枪阵地吧?想必那时也是弹痕遍地,炮火连天的场面。桂林守军十分英勇顽强,以区区两万人对抗日军十万人的进攻。桂林城终究没能守住:自古以来桂林城就很少能守住过。那么多战争,只有太平天国攻桂林时清兵守住了。想当年孔有德带领清兵从北打到南,他打下桂林城,威风八面,似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这时,驻扎在彩云之南的李定国大西军千里奔袭,孔有德战败,守不住桂林,他退入独秀峰放火自焚,自焚前自己把家人全杀了,只有女儿孔四贞在乳娘的怀抱中逃脱,流落到了民间。后来被吴三桂找到扶养,孝庄皇太后垂念孔有德是为满清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臣,下旨把孔四贞接到宫中扶养,收为养女,封为和硕格格,这可是唯一的一个汉人格格,这就是北京公主坟里的主人了。是她给了琼瑶女士写《还珠格格》的灵感吗?应该是的了。
“遥岑远目,献愁共恨”,望着远去的漓江水,我可不敢自比江南游子,吴钩不看也罢,中国战争太多,人民多灾多难,又有哪次战争,受罪的不是人民,兴亡都是百姓苦啊。这不禁令我记起了刚进大门时看到的伏波将军马援的青铜像了。传说马将军率兵进驻桂林时,当地土著人民要抗击他。马将军跟他们谈判,晓以大义,陈说利害,土著人不听,要呈一时之勇。当时是在这还珠洞里谈判的。马援一口气吃掉了一大桶饭,显示了惊人的饭量,只见他扔掉饭桶抽出宝剑“镗啷啷”地一声脆响,把个状元石给砍了出来:砍断了一根大石柱!好家伙,把个土著人惊得是面如土色,赶紧同意撤兵。伏波将军要求他们往后撤退一箭之遥。土著人一听都乐了,心说你这个马将军也就是个力大无穷的莽夫,怎么这么没脑子,这一箭之遥跟没撤有何区别?你能射多远?没想到伏波将军跨战马奋蹄一箭劲射,只听见山崩地裂,这一箭居然洞穿了三座山:市内穿山,漓江上的七峰挂月山,八十公里外阳朔的月亮山,都给射穿了,箭落到了交趾国去了。这下土著人慌了,这怎么退呢?又不能说话不算数呀,只好下马放下刀枪归顺了朝庭:一箭息刀兵啊,这多好!马援又带领人民和众官兵们兴修水利,教民耕织,把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经验都传授给了土著人,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为了纪念马援,于是把这座山叫做伏波山。多美的一段历史啊,马援将军才是真正的英雄。出了伏波山门,上了车,同车的人们都在谈论伏波将军,谈什么呢?谈伏波将军在临率兵出征交趾路过桂林前,他曾给他的侄儿严敦留下了一篇千古文章《诫兄子严敦书》,讲画虎不成反类犬画鹄不成可成鹜的千古名言;谈他教育的好女儿马皇后,马皇后可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母仪天下的皇后之一。具体怎样诫兄子,马皇后又是如何约束好自己的子弟,史书上都有详细的记载,本文就不再赘述了。再见了伏波山。参观了伏波山,给人的感觉就是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然否?然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