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原创《我和我的学生》

时间:2011/2/24 作者: 水墨雕花 热度: 108771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

       18年的教学生涯,“三尺讲台,一腔热血。”在这方沃土上我努力忠实地从事着这项工作,培养着别人的才能,同时享受着自己的能力。在孩子们的仰视中,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受人崇拜,那样的被人需要。这,算是虚荣心吗?我不愿承认。

       算起来,我带过的第一批学生早已成家立业,子女绕膝。让我一个个都叫得上他们的名字来,确实有些困难。“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些老套的话,在这里说来确实有些牵强,但至少说明一辈子能成为师生关系,缘分啊。

        有一次,我骑电车匆匆赶路,身旁驰过一辆农用三马车,在“突突”的机器轰响中,我好像听见一个男孩惊喜的喊声“啊,那是咱们班主任!快停车!”由于背道而行,行速都较快。我也就没去理会。不一会,那辆三马车返回来追上了我,车厢里站着三四个十六、七岁的个大男孩,使劲冲我喊老师。那是我曾经带过的学生,长成大孩子样儿了。由于他们办要紧事,打了个招呼,也就匆匆返回去了。看得出,他们对我这个小学班主任是多么的有感情,那份邂逅重逢的激动着实感染了我。

       还有一次 类似的事。一次放学路上,一户临街人家看样子要办喜事,街上站满了闲人,我天性腼腆,低着头,只想尽快穿过去。忽然,从人群里传来一声大叫:“啊,李老师!”接着好像是向周围人解释:“我们班主任!”我只觉得几十号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我,我都有点晕。我停下车子,站到我面前的是一个高我一头的大男孩张广,我以前带过的学生。他告诉我,他现在在城里打工,因为堂哥结婚才回家来的。一路上,我努力搜索这孩子存在我记忆里的点滴言行。想当年,那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小男孩,总坐在第一排,好动,没少挨我训斥。孩子天真无邪,不计前嫌啊,他的这份热情真的感动着我。

        还有,两个我带过的孩子要去当兵,带着大包小包来向我辞行,依依惜别。

       每到暑假,也会有三五一群,十个一伙的来我家串门······

       我内心里总被这些事情感动着。

        前年秋天一个周末,庄稼玉米秸秆已经粉碎,等着播种小麦。我正在我家地里拔草。听到一个过路人向干活的乡亲打听:“知道李老师家地在哪吗?”有人指给他。我循声望去,来人30多岁,骑一辆自行车,穿着邋里邋遢,尘头垢面的,一看就是从建筑工地过来的。既然找我,我就迎上去。来人慌忙走近过来,显得很局促,尴尬地说:“您是李老师吧。您不认识我,我是黄晓轩她爸,晓轩是俺闺女。”他这一说,咋一看这父女俩长得还挺像。黄晓轩是我上学期的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带她四年。现在在外乡镇中学上初一。“这闺女都把俺和她妈急死了。上周回来的,说是头疼肚子疼的,一周没去上学,这周又开学了,就是不想去。我们训了她两句,使性子上房顶上去了,这么热的天啊!给她老师打电话,老师说也没发现她什么问题。她妈找她的好朋友来劝她,也不行。实在是没法了。她妈说,平时常听见她们一群孩子念叨您 ,知道孩子最听您的话了,麻烦您去我家一遭吧。但凡有一点法子,我们也不会来麻烦您的······我还要去工地干活,我家住在大水坑北边······”我劝他不要着急,小孩子好哄,我马上就去   ······配合家长总算做通了孩子的工作,当晚返回了学校。 

        我不过就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能得到这么多学生认可。套用一句说相声那个杨少华老师的话,实在是“老天爷赏饭”。我不说我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寓教于乐”;如何“课堂上实施新教改、新课改”······这些本来就是教师份内之事,土话说“卖啥吆喝啥”,无可厚非。

         今天我讲的这些,无意为“老师”这一美好的称呼披红挂彩、增添光环。“无私奉献”、“蜡烛精神”、“铺路石”、“灵魂的工程师”······诸如此类的高尚的词语眼见得多了,耳听得多了,感觉变僵了。要说感谢,作为学生确实应该感谢我们这些当老师的谆谆教导,一声“老师好”足够了。

         但是,人至中年,我越来越感到,要说感谢,我应该感谢他们,感谢我的学生们。每天被一大群干净的眸子稚嫩的脸庞仰视,我分明感到的是一种与心灵深处相融合的恬静。在这些时刻里,午夜旷野的浮躁、混乱、喧嚣、空虚得以平静、蒸融、充实、直到遁形无迹。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在我情绪低沉颓废的日子里,时时唤醒我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我感谢我的学生们!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