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浓浓的年味(原创散文)

时间:2011/1/27 作者: zhiming 热度: 58938

 

家乡的年味浓浓的。浓的就像一口吹不透的长面碗里的油泼辣子。

家乡的年味醇醇的。醇的就像绵厚悠长的二锅头。

家乡的年味酽酽的。酽的就像老人熬喝的罐罐茶。

每年腊月八一过,家乡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不信,你闻闻: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种葱花猪肉炖粉条特有的香味。从此,年味如同发酵的面似的蓄势、膨胀、蔓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外打工的,工作的,一个一个,大包小包,买票挤车,急匆匆的往家赶。为啥呀?回家过年呗!归心似箭呐!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这天,家家户户要送灶爷。糖果贡品,献上锅台。好上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晚饭过后,黄昏刚刚擦身而过,各家各户便“噼里啪啦”地燃起爆竹,兴高采烈地打发灶君“上路”了。

腊月三十,家家户户早早吃完早饭,写春联、贴春联;糊灯笼、扎狮子、制旱船,忙的不亦乐乎。当然,这是男人们的“活”。女人则忙着蒸包子、炸油饼。于是,满村都是包子、油饼弥漫开来的浓浓的香味。“咚咚咚”、“嚓嚓嚓”,“咚咚咚”、“嚓嚓嚓”,“咚嚓”、“咚嚓”、“咚咚嚓”……张村、王村,这里、那里,锣鼓声此起彼伏,年味愈加浓厚了。晚上的团圆饺子一吃,大人、小孩,提着灯笼,打着手电,敲锣打鼓,爆竹声声,烟花阵阵,点燃冥币黄表,叩头作揖,是为“接纸”,意为把早已逝去的先人接回家过年。全为表达一种祭祖追先的意念。正月初三晚上,再以同样的方式把先人“送走”,名曰“送纸”。这是每个家族最为神圣、浓重的仪式,来不得半点马虎。其场面既严肃又热闹,既壮观又大方!

“接完纸”,就是“坐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糖果、啃肉骨头,大人给孩子散“压岁钱”。看“春晚”、耍扑克、打麻将、下象棋,其乐融融。直到尽兴呵欠连连实在熬不住才作罢。

正月初一,天刚麻麻亮,上小学的男娃娃这家进,那家出,转着给长辈拜年。早饭一吃,全村男女老少,穿戴一新,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迎接“喜神”,为的是讨个吉利,图个平平安安、顺顺当当。瞧!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谈笑风生,欢乐的气氛惹得枝头的麻雀也活跃了许多。从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送出的是油饼、烟酒糖茶,收获的是无价的亲情、友情!

从初四晚上开始,村里的灯火社火耍开了,舞狮子,摇旱船,耍花灯,摆花盆,闹腾个十一、二点才作罢;秦腔班子也运作开了,迎神唱戏,一唱就是七八天。庄农人唱戏,无非图个身体康健、风调雨顺!秦腔是西北的“特产”,粗犷的民风,憨厚的庄风,在戏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齐欢笑;看古人,看今人,古人今人人看人”。而秦腔戏的剧情,如《窦娥冤》、《金沙滩》、《落碗记》、《麒麟山》等等,大致不外乎“相公招姑娘”或者“奸臣害忠良”两类。戏演到要紧处,有人不免掬一把同情泪或骂一声“狗奸贼”!唱戏期间,老汉、老婆子低声慢语,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徐徐道来。年轻小伙子,妙龄大姑娘,则眉来眼去,暗送秋波。最得意的莫过调皮的顽童,人丛中钻出钻进,释放着少年过剩的精力和童年的无忧无虑。

这样欢庆的日子差不多延续到了正月十五。晚饭后,家家点起了灯盏——这是一种用荞面蒸熟,小窝里注满清油,拿胡麻杆缠绕棉花做灯芯,插在小窝中心点燃的熟食。点灯盏的来历,据说是腊月八的粥一吃,人们就有点迷糊,懵懵懂懂、热热闹闹过完了年,十五的灯盏一点,人们就心明眼亮,心智全部恢复,玩耍的心思全都收回。十五一过,再没说的,该干嘛就干嘛去!

家乡的年味,是那圆圆的饺子,永远看得见,吃得着!

家乡的年味,是那红红的春联,永远透着喜气、吉利气!

家乡的年味,是那丰收的锣鼓,敲出的永远是满足、知足、昂扬和自信!

2011、1、2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