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向死而生的修养

时间:2011/1/26 作者: 汶岫 热度: 68594

 

 

      对于人生的态度 ,不外乎两种,乐观或者悲观。前者意识到人生的有价值;后者意识到世界的无价值,但无论持哪种态度,死亡却是唯一的共同归宿。这似乎曾经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也是古往圣哲大都探讨过的话题。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便注定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却注定走向死亡的道路。

      据说可超越生死者有三:释家的佛;道家的仙;儒家的圣贤。可惜三者都无缘得见,倒是仙贤们普度众生的精彩故事和照耀心灵的光辉思想听来了不少。想来,根据客观唯物的理论,应该没有什么人可以超越生死。只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处事态度和修养,让人察觉不出“死”对他们有什么影响罢了。遇事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安详面对生死的那份泰然。哪怕一息尚存,也能转危为安的那份果敢与坚定。

      人生如瀚海行舟,不能总是顺风顺水,有时会有险滩激流,有时可能又会是惊涛骇浪。当面临逆境,困境,甚至绝境的时候;当死亡的气息愈浓愈重一步步逼近的时候;当身处危境求生不得的时候,才是真正检验一个人的品格与修养的时候。

      怕,没用,于事无补,只会危愈危险愈险,情势更糟。“不怕”才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国古代有一位禅宗大师石霜和尚,他曾经教过人们在百尺竿头求生不得时的唯一活法:“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这该是怎样一种智慧,求生不得转而求死,必死即生!这颇有几分否极泰来的味道。反正已经没有生路,不如勇敢的走向死路,这样往往却又是唯一的生路。

      秦末,陈胜吴广求生不得揭竿而起,这在严刑峻法的秦代无疑是就死之道,然而,就是这条求死之道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最终换来了百姓可以休养生息的汉代。同样是在秦代,霸王项羽在敌众我寡实力悬殊胜算极微的情况下,竟然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从而打败秦军成就霸业。

      父母在未征求我们意见的情况下,就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而我们也同样不负责任的带来了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父母都会离开,把孩子孤零零留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出于歉意,作为补偿,父母从物质到精神,把无私无畏无偿的爱倾注给孩子。父母的念想真挚而简单,无非希望孩子可以生活的快乐长久。但,往往忽略把最重要的东西给孩子,那就是挫折与困苦,以及面对它们时的态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