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奶奶说,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每到中秋节,家人盼望远方的亲人归来,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过节日,晚饭后一起坐在小院里,彻上一壶好茶,拿上花生之类自家制作的小吃,家里富裕些会在小桌子上摆些水果、月饼等东西,小孩子一边吃一边听爷爷、奶奶讲述各种传说。我记得有一年,哥哥到他乡去学手艺,按学艺行规三年内都得听师傅的,父亲说恐怕回不来了,奶奶说:“你有没有寄信叫他回来。”那时没有电话等通讯工具,哥哥
学艺的地方离家又远又偏僻,捎个口信都难,父亲低着头说:“男儿志在四方,好在三年一晃就过去了,不等他了。”我玩到深夜实在熬不住了就去睡了,睡梦中被母亲摇醒:“快起来,你哥哥回来了。”“真的!”我一骨碌就爬起来,来到厨房间一看,哥哥正在狼吞虎咽吃东西,奶奶说:“慢点吃,别噎着。”原来哥哥走了六个小时山路才到家的,哥哥吃过饭后,我们重新赏月,直到天亮。
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在变化,出外求学、打工已是普遍现象,自然不可能都回家一起过中秋节了,庆贺的方式也起了变化,或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或在E_mail上发张贺卡,但是能回得了家的还是回家好,彼此能见个面比什么都好,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亲人健康地生活着。据说有人提出将中秋节列为国家法定节日,到那时回家的愿望就能实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