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后,和氏璧终究还是被妄想空手套白狼得到的秦昭襄王的重孙子嬴政灭掉赵国以后重新轻而易举得到。秦始皇让李斯在和氏璧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一方面,表明他取得的政权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性,另一方面,与他将自己取名秦始皇一样,希望大秦江山从他开始将世世代代传之万世。
既然将和氏璧变为一种权柄,自然应该有不小的来头,于是,就是不应命,那些很有想象力的文人或谋臣也会趋之若鹜愿意赋予其传奇的经历。于是添油加醋地让和氏璧非同凡响起来,也就成了一种必要的功夫。
于是就有了卞和献璧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我这里不妨再把它简单叙述一遍: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山中捡到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鉴定专家一鉴定,认为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竟敢欺君!一气之下便砍下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卞和又将玉璞献给新的楚武王,结果又因一样的理由被砍掉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没脚可砍,于是在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就哭出了血。文王听说以后,派人问他为什么竟哭成这个样子,卞和就说了几句语带双关的话:“我哭的不是双脚被砍掉,而是有人竟然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叫人剖开玉璞,果然是稀世之宝,便命名为“和氏璧”。
这样的故事让一代一代人信以为真,到现在居然没有一个人加以怀疑。我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要给某个自己需要用之的东西赋予一定的光环,这样使之成为神器,统治者当然可借此进行更好的统治,就像宗教,制造出一些神怪,可以拿来麻痹人的精神;二是这个故事本身所包含的精神,善良的人们希望这样的宝物理应有这样的传奇来历,所以不愿捅破这个故事存在的虚构与不合理的成分。
其实故事本身编得并不怎么高明,大家稍微用脑子一想,就会提这样一些疑问:“既然后来可以剖开玉璞加以验证,为什么一开始就不剖开来验证是真是假呢?卞和既然确信是玉而非石,为什么就不敢拍了胸脯说,如果是石头,我愿意承担欺君之罪的后果,如让砍去手脚或让身首异处什么的,用以表明自己不敢有欺呢?为什么两位楚王就都会没有一点儿好奇心,打开来看看有什么要紧?楚武王明知道卞和已经被砍掉一脚还仍然献宝,这样的行为本身难道就不值得他思考一下,进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剖开来看个究竟?鉴定专家真那么值得相信,难道就不会因为没有得到好处而故意说这是块普通的石头?就算他们值得信任,那时的鉴定专家并没有鉴定的工具,有鉴定工具尚且不一定千真万确,凭一双肉眼,就更有看走眼的时候,而且剖开来一看,至少比鉴定专家的眼睛总要实在一些吧?这样的情形是不是与郑人买履,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有些相似?
还有,这个故事本身是不是在说卞和献宝付出血的代价仍然坚持信念的同时,也反证了楚王与鉴定专家们的愚蠢?如果换做是秦王的先祖,还会有这个故事出台吗?卞和只是在山中来路不明地随便捡到这个东西,他凭什么就认准这是一块宝玉?看他在献宝的时候任凭宰割不置一词,他是不是还能够说出后来那番具有深意的话?或者,他能够说出那么具有一定见识的话,怎么就不能想到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
诸多疑问不能不让我怀疑,和氏璧的不凡来历,纯属一些人的向壁虚构。让事实真相扑朔迷离的一番杜撰,目的还是要强化它的神圣,用以证明其号令的权威性神圣性。
但是后来到底还是让这个玉玺断送了秦王朝的天下,因为赵高以它的名义令扶苏蒙恬自杀,也让胡亥继承大统,结果秦王朝只经过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
当然,用和氏璧刻成的传国玉玺还有许多惊心动魄的经历,因它而起的变乱还会继续。就像金庸写的屠龙宝刀一样,因为是武林至尊,所以群雄觊觎,江湖一片腥风血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