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阆中古城记

时间:2009/9/27 作者: 梦断蓝楼 热度: 88888
  古色古香,古道热肠,古城旧事话夕阳
  
  俗风俗息,俗人厚心,俗世老曲焕烟霞
  
  漫步在秦砖汉瓦的古城旧道,领略唐宋洛阳汴京的富庶豪华,莅赏明清宫阙玉堂的金碧辉煌……都会令人沉湎在古风古色古香古情的历史的诗情画意里。秦砖汉瓦又有几块几片遗留在尘寰,共君闲敲细赏,与君雅观悠玩。唐宋的富庶豪华又有几首几阙诗词吟颂,同君微吟浅唱,齐君低哦高歌。明清的玉堂宫阙又有几分几寸不深锁愁烟画柳,和君俯瞰仰视,给君近看入眈。没有那么凑巧,也没那么好的机缘。难道那么多的古景就在历史的风烟里随风付烟而散,难道那么美的古色就在岁月的斑驳里成斑就驳而遗漏,难道那么醇的古香就在记忆的涣散中悄涣迷散而沉沦。借问古城老邑何处存,吾来为君细道明。
  
  巴蜀阆州就有这么一座千年古城老邑还在历史的变迁中旧貌依然,古色幽幽。此古邑大概是历史给阆州这些俗民俗世留下的一份菲薄而有厚重的遗产吧!何言古邑菲薄?因为荏苒的岁月带去红尘滚滚的时候也带走了难以盘点的古色古香成为历史的殉葬品,古邑的亭台楼阁在风雨里褪色,古邑的廊桥画舫在浪淘中隳之怠尽,古邑的天文地理在残简断牍上悄然泯灭……所以,古邑菲薄。何言古邑厚重?因为在惊天动地的巨变之中还有一角古邑残存在人间,还有一缕缕古香在尘世之中氤氲,还有一曲曲断续的古琴在撩拨着沉睡的古情……所以,古邑又厚重。
  
  古邑的西门外有个犀牛滩,在数百年前,这里有三十六头石头雕制成的犀牛,每头石头犀牛重达十吨,犀牛滩上有十八头分两队各九头,犀牛滩对岸亦然。它们分头纤扛着接西通东的浮桥。随着年月的流逝,随着江水的流逝,浮桥也朽腐的累了,犀牛也背负的疲惫了,在洪水猛浪中彻底的溃坍了。三十六头犀牛在浪淘里就留下一头来见证他们曾经背负的劳苦。而独存的犀牛还在现今的西门河滩上回首望月,似乎在守望那淹没在嘉陵江中的三十五头犀牛的归来,也许,它只有守望,而其它的犀牛则未有归期了吧。
  
  望西门而进,可算是进里城了。可别小觑了着不经意的小步,不但进了历史遗赠给现今的赠礼,同时也步入了历史带走了的巴国都城。古巴渝国的城池的发现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古邑的历史文化之悠久,历史给阆州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离开三千年的古城废墟,踏着石板铺就的古道,穿行在参天的古柏古杨的绿荫下聆听蝉鸣。行不足百米,已经来到了“崇实书院”的门外——这是它的昔名,现在名曰“阆中中学”是也,门口有副楹联:孤灯映窗,风叩帘栊月伴影;残墨凝砚,案载四宝书侍君。一看就知道是勉励人三更灯火五更鸡那般努力博取功名的!何以从巴国都城一百米而至“崇实书院”呢?原来,在勘测地基筑建“崇实书院”时,就在都城的城墙脚上,一掘土,就发现了城墙基石,同时也就发现了巴渝古都,所以就迁了一百米而给“崇实书院“落户安家。书院内,花木成畦,古树成行,现代建筑在绿杨阴里“犹抱琵琶半遮面”,遗留的古建筑就是“养在深闺热未识”了,不“纵里寻她千百度”她不会“山顶千门次第开”了,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里,不失为一个读书把卷的好去处。“崇实书院”的邻舍就是“汉桓侯祠”四季香火不断,云蒸霞蔚,楼宇森森,瓦当粼粼,桓侯的石象气宇轩昂,丈八长蛇矛愈搠范疆,张达之心。胯下千里坐骑,愤踢欲驰骋万里报兄仇。
  
  出了侯祠,彳亍在青石的古道之侧,鳞接篦栉的商铺之外,琳琅满目的古玩玉器,木雕石刻让人眼花缭乱。雕梁画栋,朱窗丹格上的龙凤虎豹栩栩如生,铜马麒麟,金樽锡盘煜煜生辉。即使是严监生,到此厢壁,也会慷慨解囊,而况其他人乎!青石古道上的车马熙熙攘攘,车——人力黄包车,马——引辇载客游马。如若脚力不好,可乘此车马游古城,那是另一番滋味哦!此街的西段尽头是“寺磐楼”与现今还巍巍矗立的“华光楼”遥遥相望,可惜的是“寺磐楼”在一次火患中灰飞烟灭在也领略不到它的雄伟壮奇之概了,在它的废墟上就地建了一阙书店,美其名曰“红叶书楼”,书楼亦有一副楹联:红叶背书五湖文章;翠阁内藏四海经典。真是一派“书香门第”的洞天府第。楼上是一个精致的小旅店,房虽不多,但雅致得紧,时常客满商盈。书楼对门就是在阆州负有盛名的张家小院,院落不阔,半亩见方,但是奇花异葩,盆景欹枝布置得错落有致,特别是三月的杏花,腊冬的雪梅更是给狭小的张家小院锦上添花,不必进门,就有郁郁花香扑鼻,便体个中味道。不必观赏,就有煊煊画景入脑海,因为有一楹联为杏梅道出精魂来:杏娇阳春日照香;梅傲白雪月映魂。但到门口,何有不入之理呢?
  
  在郁郁的花香里别过张家,信步到访韩家井台,这井台在你不知道就里的情况下,会莫名的从意念中生出一丝凄凉和扼腕的叹息。这已经好久好久没有韩家的香火了,只有这蕴涵凄凉的井台还告诉人们这曾经是韩家的府第。这井台,这井在诉说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韩家是明朝的一个道台,家有一个小姐,芳名唤着玉芝,出挑的婀娜多姿,可谓“缎质青丝双蛾柳,千尺深潭含情眸。玉琢粉雕琼瑶鼻,银铃曳风金玉声。削葱十指春风手,翩凤游龙芙蓉娇。款款莲步带红绡,琴棋书画绣阁高。”与其父同州为官的黄家有一个公子,也出落的一表人才,才气不落下乘。十五中秀才,十八中举人,可谓是文曲星投凡。由双方父母做主,接下秦晋之好,直待黄公子进京殿试后蟾中折桂,成为天子门生后就喜接联里。于是,黄公子乘帆顺江而下,欲假道京杭运河北上,不想,在过山峡时,风高浪急,船沉人殇。本是折桂天子堂,却成归魂酆都关。在黄公子临走的时候,韩小姐还亲自绣了块罗帕揣在黄公子的怀里!当噩耗传来时,双方父母都没告诉韩小姐,韩小姐却痴痴的等待黄公子高中归来,冥冥中有天注定,在一个雨夜里,韩小姐的丫鬟翠锦儿卷帘是看见在韩家后院的井台边有为浑身湿透的公子在井台旁徘徊。便叫把卷的韩小姐看,小姐一看,先是一喜,张口欲呼,但一道闪电划过,公子“失足”掉在井里了,着一场景,小姐丫鬟二看的分明,二人失声痛哭,奔身井台而去,韩老爷,韩夫人知悉后,便知道黄公子的生魂未去,还来斯见韩小姐了。在纸包不住火的情势下,韩老爷,韩夫人将实情俱告之于韩小姐。那时候,韩小姐已经没有了哭声,只是目光呆滞。从此以后,韩小姐郁郁寡欢,茶饭不思,衣带渐宽。在一个春色满院,阳光和煦的晌午,只听玉身击破井中天,琼瑶浪花出井台。香消玉殒使人哀,几时幽魂入梦来。韩家就此也就萧索了。到现今,韩家也句只有这壁颓垣的井台了,不知何时何人镌撰了副对联:古井泉冽润玉龙;窈窟冰清沉红颜。
  
  带着一丝丧感和几分哀惋,静静的来到“绣珍阁”下,倾听一个美妙团圆的故事,也许会给对韩小姐的叹惋的忧伤几分抚慰,这个阁子原来叫着“绣楼”,现今还是这家的后代居住。这家姓李,在清朝乾隆时,李家开了个绣坊,这里出的刺绣可谓在闻名蜀中,特别是李小姐的刺绣可是当时的珍品,响誉盛名,谁能的到一方刺绣,可谓是三生有幸啊!但又有几人能够的得到丽人的真品呢?李小姐不但刺绣一绝,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她的绣楼旁走过,时而琴韵悠悠,时而怨叹声声。待字深闺的小姐的幽怨有谁聆听,佳人目送秋雁过横塘。倜傥才子摇玉树,可得芳心为君顾。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三月,李小姐“带”着丫鬟紫霞撑着绣伞逛庙会,在她们迎面而来是一位儒雅的白衣公子,在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相互投下了太息的目光。紫霞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把这一瞬息尽收眼底。回家后,紫霞将这一幕不知道在李小姐羞嗒嗒的娇嗔下演绎多少回。又一次,她们去城东她家的店铺,又在巧合的机缘下,她们和白衣公子相遇。李小姐视而“不见”,低头带着红彤彤的脸庞匆匆而去,“满不在乎”紫霞是否跟上来,这厢壁,紫霞却在“纠问”这白衣公子姓甚名谁,仙乡福居。原来公子就姓白名少仆,从此紫霞当上了红娘的角色,玉成这对美好姻缘。白相公是举子,完婚后曾北上参加殿试没中,归家与李小姐夫妻双双经营绣坊。历史的尘埃落定,如今的绣楼昔非今比,她们的故事在红尘中绝响,唯有那副后人撰写的楹联:丝焕烟霞假妙手;图昭丹青凭巧心。还提醒世人理会她们的故事。
  
  城东头是古邑古建筑物最高的所在——华光楼,此楼系唐代所建,几经毁损,几经重建,现在的华光楼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它与“寺磐楼”隔成相望,双楼共存时,暮鼓晨钟。华光楼上联语,绝句,律诗题满,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而有副楹联:云端羲和,旋目剪径入桑隅;霞中望舒,惮面失途枕潮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对华光楼的意想——阆州有所华光楼,半截入在天里头。对楼而望的是阆苑沉凡的锦屏山。
  
  好酒好馐,好心善肠,好景共炉焙碧螺
  
  纯化纯教,纯风朴道,纯丝齐屉蒸紫蟹
  
  话说至此,接上篇“华光楼”一景续道,“华光楼”对面是绿水环绕的锦屏山是也,此山与古邑对江而望,峰峦叠翠。亭台楼阁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晓有晨雾缭绕,午有班驳树荫蔽道,夕有落霞沉阁,晚有号鸟相鸣。好一个静心怡性的所在,这番好景待他日故地重游,再感那般仙苑福地之幽之灵方可细细道明,如若凭稀疏寥落的记忆碎片来拼诌杜撰个“阆苑仙景”也不免唐突了这个人间“阆苑”。目光旋回古邑来,还有几处好的“洞天福地”让笔者为君缓缓道明。
  
  从“半截入在天里头”的“华光楼”下来,折撇几个仄仄的古阚老闾,打望两扇朱漆大门而来,这就是“秦楼”所在是也!看这“秦楼”,有分教:
  
  屋宇森森,粉墙彤门带绿窗。瓦当粼粼,青地黄帘蔽紫栋。梧桐荫荫,鸣蝉高叶饮清露。芭蕉油油,寂螟低茎喈残根。花红如靥惹春风,绿柳似绦遮夕阳。满池春水浮闲鸭,半亩劲竹戏斗鸡。板桥灯辉照青苔,石阶烟霭熏白兰。
  
  这好似古文小说了的段子,的确,这只有小说,电影里能看到的景致,怎可在这里“现身”呢?给你说个你不得不信的事儿,这个庭院可是几部电影,电视的主要场景哦,就说2004年的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陈前主演的大戏〈桐子花开〉就在这里拍摄了大部分外景呢!这园子能成其为电影电视的场景只是它偶然的机缘,这不是它主要用途。而它主要的行当是用于南来北往的游客“瞻观”的景点了。“秦氏”宗族在这里把“秦楼”打扮的古色古香,以招徕慕名来访游客,没有如画似锦的光景,能有几人欣赏。虽然假以现今之功,也不疏失了“秦楼”的古典意味儿。“秦氏”族人在现代商场似战场的“硝烟”里不曾忘却“经营”二字哦。把个“秦楼”拾掇成旅游,吃,住,娱等一条龙全套服务的所在。棋牌麻将夜夜响,火锅中餐日日香。满庭游客把飞盏,帘外冷雨兼风狂。而这些为游客服务的侍者全乎是十七八九岁的妙龄少女,划一整齐着唐装,绾发髻,钗玉钏,簪宫花……为客官斟升茶,好一番“红袖添香”的画景,美哉甚矣!这“秦楼”还和当地的话剧团“联姻”,每逢可乐的日子就会给客官奉上一台川剧,话剧,音乐会,当然这音乐会也是仿古而制,颤板加击,丝竹相发,清音和韵,善哉妙矣!似乎这“酒池肉林”肮脏了“秦楼”,给这历史残留的一份遗产点染上了败笔。这又奈之如何呢?算是白璧微瑕吧!但也不会教人“大失所望”。
  
  “秦楼”的丝竹清音余音还在“秦楼”的雕梁画栋之上萦绕,也得就此别过。绕衢剪巷,几度穿行,慕名而至的“学道街”会在古杨黄檗的掩映下投入眼帘,这“学道街”古朴典雅透着几分世俗,有分教:
  
  书香氤氲罩乾坤,画古幽幽经日月。宣纸张张欺莹雪,翰墨锭锭赛炭黑。紫塞狼毫蒙括献,开封方砚包公资。琴瑟弦弦思年华,琵琶声声叹流金。棋盘经纬演黑白,楚河汉界部军马。燕口细濡调春泥,鹃喉毛血啼晓月。贡院深深锁禄云,考蓬仄仄捞官运。春泥空空炎骄阳,晓月徒徒凉民心。
  
  “学道街”得名,就因为它是“会试”的贡院所在,而且街衢的店铺都买卖“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赐名“学道”道还讲究。这壁厢的“贡院”现今还存留着古昔的旧貌,打门头有一块匾额用遒劲的力道始右左毕行书“贡院”二字,左下便是手书人的落款。对门的两椽外柱上贴挂着木符的楹联上联曰:四书尽道,诛子文章,藏胸纳怀对答如流方得高中。下联曰:五经俱萃,百家经典,拈指握掌运筹似梭乃求及第。举足迈过高高的门槛,我们现在感到是无所谓的“轻盈”,如若当年赶考的秀才也能如此“轻盈”的迈进这“封侯显身”的门槛,那么他不是“四书五经穷尽”,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耳”踌躇满志,就是“别无长物”,“袖中无乾坤”“死马当着活马医”的“撞运先生”,余者大多数就是颤颤巍巍如履薄冰的“半罐水先生”,他们“过门”就没那么“轻盈”了。闲话不提,入进门来,是一道垂柳掩映的长廊,仄仄曲曲,逶逶迤迤通接考堂——考场是也。考堂偌大,每个考位都是屏风严围,这些考桌考椅不想象的那般精致华丽,简直可用“寒碜”来修饰也不显得过分和贬斥。石桌土凳,在夏天应试还可,在冬季进科场就是受罪。考堂内没诗没文没画没警没楹联,因为它是考场嘛,从表征上说,它比现今的考场还不利于“拾人牙慧”哦!这考场就是贡院的主要“部件”,其他的陈设寥寥落落,不甚几何!可以神会到当年的秀才们寒窗尽处任寒窗啊!在科举特别到了明清时代的八股取士的年代,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惊,还可告慰平生。如若,数载残墨砚冰坚,几朝奉文落孙山的苦触又有谁堪体味啊!
  
  不说“贡院”了,出了“学道街”就直抵当年的“勾栏瓦市”的“瓦市街”来,想当年这个烟花柳巷之地吧!不知道淹没了多少薄命的粉头红颜,沉沦了多少“义士豪杰”,穷窘的“杜郎”“才俊”在这壁厢“乐而忘忧”,借酒浇润心中块垒。但这些令人怜惜和喟叹人事已经随着残阳夕照在堕落的风息里烟消云散。人亡物在,被岁月洗去了它那不光彩的铅华,待新人给它带来新鲜的脂粉,纹去它过去的是非。在“文革”雪上加霜的浩劫里,这壁厢的巷陌在“红卫兵”造反有理,“革故鼎新”的幌子下毁灭殆尽,遗留的只是它的名字和瓦砾废墟。阆州人没有对失落的“瓦市”置之不理,而是“从新审视”它的价值。经过一番人工,“瓦市”变成了目今的“瓦市街”,这里酒楼林立,茶肆比接,但见:
  
  酒旆微醉挚清风,茶望清爽遮烈炎。酒逢知己,千杯万樽不醉人。茶遇道同,一壶半盏也交心。粉墙上是,谪仙对饮成三人。湘帘上是,少陵独酌无乡亲。雕梁上是,碧螺娴静采春茶。画栋上是,观音拂袖送玉露。红袖当垆捧玉勺,绿蚁焕霞共金樽。秋香焙茗细分茶,紫蟹生烟拌桂花。天南海北是朋友,五湖四海皆弟兄。
  
  这兴隆的酒楼茶肆,似乎透着一股闲乱的味道。非也,不竟然也,这里不但没闲的味道,也没有乱的味道。到有几许雅俗共赏的意味,品茶时有评书先生给您戏说三国的文韬武略,水浒的忠义豪侠,西游记的光怪陆离,红楼的缠绵悱恻。酌酒时有曲艺姑娘为你弹唱游圆,惊梦,相邀,相骂。直教你耳不能闲,思不能乱。杯中之物终非好货,闲时可小酌,忙时则罢。也不益多家鼓颂,不续余音,就此可终。
  
  阆州可是个农桑之地,丝绸之乡,昔日亚洲第二大丝绸厂就在这里,那时几乎整个古城都是职工的宿舍,可见那丝绸厂不一般大小。但终因“穷乡僻壤”之故,技术难以与时俱进之过,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没占上些许便宜。规模急剧锐减,效益资不抵债,现今不足百分之一的工人开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亮点——手工缫丝,织丝。所以,“丝纺街”就应运而生。什么“织霞阁”,“锦绣坊”,“缀锦居”等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是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