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边走边看边听,就如同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一段中国古代历史。公园493年秋天,北魏孝文帝率领文武大臣和20万大军离开了都城浩浩荡荡地南征,历经两个多月来到了洛阳。此时的洛阳秋雨绵绵,军队也是人困马乏。魏孝文帝乘机宣布了迁都洛阳的决定。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中心转移到洛阳。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的大型石窟群开始创建,历经隋唐400多年的不断开凿而成。
龙门景区的第一个大石窟是潜溪寺。龙门石窟以寺命名的石窟有两个,这是其中的一个。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据说潜溪寺的得名是因为其下面有一条暗溪流过。传说能听到溪水叮咚的响声,遗憾的是我没有听到。是因为年代久远溪水断流还是因为游人太多声音嘈杂听不清?我来不及认真听就被旅游的队伍涌向了宾阳三洞。
宾阳三洞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飞天。南洞和北洞始建于北魏至初唐完成。上承北魏的刚健雄伟,下启唐代的生动活泼。
拾级而上,来到了摩崖三佛前。摩崖三佛因其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得名。导游讲摩崖三佛是龙门石窟最丑的佛。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因武氏晚年发生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断。因而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下一个石窟是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因洞内刻有15000尊佛像而得名“万佛洞”。佛像多了,自然就小了。难道这就是导游讲的“最小的佛”还没来得及问导游就讲了:“虽然万佛洞的佛像很小,但是最小的佛像并不在这里。”那么最小的佛像在哪儿呢?还有比这更小的佛像吗?带着层层疑问,我跟着旅行的队伍继续前行。
游人如织,队伍排成长龙。两旁的小石窟根本来不及看就被推向了莲花洞。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主尊释迦,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这是龙门最漂亮的一尊佛像。”在莲花洞前,导游指着南面一尊已被毁掉了头部的观音像介绍说,:这尊佛身段成S型,恰如黄金分割。当年梅兰芳就曾仔细研摩并在舞台上多次习用这个造型。近前看,见她左手轻提净瓶,右手持佛尘悄洒肩后,仪态万方,冉冉而来,仙衣飘动,裙带当风,说不出的妩媚韵致。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说明了龙门的原称。
导游讲:“龙门石窟有四最:最丑的佛、最漂亮的佛、最小的佛、最大的佛。”前三者都欣赏完了。那最大的佛在哪儿呢?原来他就在下一个景点奉先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这是龙门石窟以寺命名的又一个石窟。奉先寺的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那佛就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听导游讲:卢舍那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她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和她目光交汇,可见雕刻者的独具匠心和艺术造诣。洛阳在参选残奥会中华文明圣火传递城市的时候宣传标语就是:卢舍那在微笑。也是因了微笑的卢舍那而得以选中为残奥会火炬传递中华文明五大城市之一。传说奉先寺是武则天捐献大量的脂粉钱而建,那时正是武则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春风得意之时。建造石窟的工匠就按照武则天的样子凿成卢舍那佛。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脚下还踩着石雕的恶鬼。导游讲解:“你看恶鬼的头上光亮光亮的,是因为有传说:摸摸恶鬼头,一辈子不发愁。”对于传说中的好事,我向来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观点。我也想去摸摸恶鬼头来着,但因为有栏杆护着我没有够着恶鬼。一辈子不发愁的生活看来得不到了。发愁就发愁吧。有愁有乐的生活才有滋有味。
跨过伊河来到东岸。向对面望望,雾气缠绕下的龙门石窟群错落有致。神奇的石窟散发着幽幽古韵。幽幽古韵带着浓浓的佛教气息穿越浩瀚岁月盈盈扑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