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品味《边城》

时间:2005/3/6 作者: 月亮湖 热度: 337646
  完完整整的将电影《边城》(原著:沈从文)看了一遍,感受颇多,便急于要将自己杂乱的想法记录下来。
  在此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电影的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地处三省交界的茶峒小镇上,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碧溪岨老船工(爷爷)的外孙女翠翠,她对兄弟两人颇有好感,且在内心深处爱着傩送。当天保得知自己已没有机会与翠翠相爱时,为成全弟弟傩送和翠翠,决定坐下水船外出,结果不幸遇难,不久悲伤的傩送也出走了,消息传出后,经不住打击的老船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去世,只留下孤独的翠翠和老渡船。
  这一悲剧的结果,乍看就似单纯的爱情悲剧,实际上则是在亲情悲剧基础上构建的爱情悲剧。片中不仅表现了翠翠与傩送、天宝之间的感情,还表现了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以及天保和傩送之间深深的兄弟情。影片正是在这些内容上又加以延伸,才最终达到了容纳生存与死亡,过去与现在,天意与人为等多个命题的艺术效果。此外,影片还着力描绘了自然环境,优美的风景图时常出现在镜头之中:清澈的溪水,幽碧的远山,溪畔的白塔,清脆的鸟鸣……这些没有情节叙事的自然风景画,让人充分感受到边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而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和男女唱山歌等活动又营造了一种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环境(社会环境),使传统的民间生活与秀丽的边城风光相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在未受现代文明影响的边城里,人们整体的生活风貌,即是一种淳朴浑厚的文化氛围。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作铺垫,又赋予茶峒小镇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影片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文化氛围里,将一段充满悲愁的爱情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另一方面,该片还塑造了天真善良的人物形象——翠翠,这让我想起片中的一个细节:一群人来过渡,其中有去亲戚家拜节看龙舟的母女两人,过渡后,带着孩子的妇人摸出铜子交给翠翠后就走了,翠翠却痴痴望着她们,当她们将要翻过小山时,翠翠忽然握紧铜子拼命追上她们,并执着妇人的手将铜子塞到妇人手中,只说了句:“给你!”就匆匆奔下山去;又如这一段: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与爷爷失散,幸得傩送相助,才顺利返回渡口。从此,翠翠心中就多了一件难以言明的心事,直到最后傩送出走,翠翠依然“守着渡船深情的等待那个用歌声把她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从这里我们并不难看出翠翠在情窦初开之后便开始执著的追求爱情,迟迟的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她在追寻爱情的过程中,心灵的光辉便显得十分耀眼。此外,片中还塑造了一个厚道的爷爷、大度的天保、慷慨的顺顺等人物,甚至连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纯朴的民风和秀丽的风光共同构建出一个极其理想化的“边城”。
从艺术角度看,作品熔情、景于一炉,结景、人为一体,让观众总能在一片明丽的山水风光中体味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从思想内容角度看,作品不仅期待着理想社会的理想生活,而且关注着一个民族品德的重造并探讨着如何走向未来社会的问题。回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环境之中,人性的扭曲,文明的衰败,道德的沦丧让国家一步步走向衰亡,这一切恰恰与该《边城》所表现的理想人生形式和理想道德意识相对立,这一鲜明的对比自然更加发人深省。
  同样,影片的末尾一段设置的平静而又耐人寻味:“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细细想来,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白塔的坍塌与重修不但暗示了翠翠的爱情波折和无望的等待,而且象征了古老湘西的终结和新社会的重建。  
  总的看来,《边城》点的刻画和面的渲染,镜头的组接和意境的转换,朴素的语言和象征的手法既让作品更完美和谐,又让观众觉得含义隽永。至此,无论是作品的艺术美还是人性美都达到高度的一致,不失为一部佳作。(完)

                        2005年3月6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