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藏那片山

时间:2008/7/25 作者: 湖湘子弟 热度: 86987
  夏秋之交,据说在西藏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正是这个时节,我幸运地作了一次西藏之旅。
  
  在国人的心目中,西藏一直以神秘遥远著称。对我来说同样如此。虽然看多了关于西藏的画面,听多了关于西藏的故事,但总觉得不那么真实,或者说不那么让我信服。这次的身临其境,终于给了我在现实与梦幻中将其直接对比的机会。
  
  从飞机上下来,踏上西藏土地的那一刻起,“高原反应”就成为我们一行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啊!从海拔几十米的湘东丘陵突然降落到平均海拔高达三千多米的青藏高原,据说空气一下子稀薄了数倍,这感觉想一想都有些后怕。但在这里,之前的一切想象都是纸老虎,自己亲身体验才是硬道理。走出机场,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样,心里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一双眼睛自然而然转到了“贪婪”地搜寻一切身边的风物上。我的视线里除了头顶上那片纯净得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白云外,还有那地坪线上根本就无法回避的一座又一座高山。此时的我,还没有料到,在随后的几天行程中,这些高山始终与我们为伍,同我们随行,只要我一睁眼,它们就必定如顽皮的小孩子般跳到我的眼前。
  
  几天来,不论是穿行在雅鲁藏布江河谷,还是静坐在青藏铁路飞驰的火车上,正如那首《青藏高原》所唱的: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是的,这就是既让我陌生,此刻又令我熟悉的青藏高原。这里的山,虽然触目皆是,却不会让我审美疲劳,因为它们每一座的姿态都是不一样的,形似而神不似。当然,它们能让我不厌其烦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它们的尺度。湘中平原的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顶,海拔不过1300米,却给人以“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而这里的每一座山,海拔都几乎相当于3个祝融峰的高度,却全然没有高不可攀的感觉,反而多了一层亲近感。其实,这得益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相对于我们脚下三千多米海拔的土地,周边的群山一般也就几十米高,她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知静静地伫立了多少年,如一群朴素大雅的少女,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这样的游客来探访。我们的汽车就在山脚下绕行,她们用亘古不变的身姿接纳我们投怀入抱,又用亘古不变的身姿目送我们悄悄离去,她们始终以主人热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游子既深感敬畏又倍感温馨。
  
  这里的山的确实朴素了点,但朴素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素面朝天的山体呈现出统一的黄褐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是如此和谐、如此壮丽、如此真实。显然,在这里,只有这黄褐色,才是这号称生命禁区的生命本色,因为正是它们的存在,千百年来给这里的无数生灵孕育着生的希望。虽然每一座山体上的植被十分稀疏,甚至完全没有植被,但年复一年的雨雪冲刷,山体上的表层泥土被逐步冲刷到山脚下的平川上,经年累月的堆积,使平川上的泥土层深达数米,甚至数十米,从而为孕育生命创造了条件,才有了平川上满眼的绿树、绿草和满川的牛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何尝不是群山奉献精神的一种体现呢?更何况,在这些山体毫不引人注目的朴素表面掩映下,还深藏有大批的矿物石宝藏,如天珠、红珊瑚石、绿松石等等,这些宝藏已经被广泛开发出来,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美化着人们的容颜,给人间以万种风情,无边美丽。这种风情,这种美丽,又何尝不是群山的恩赐,又何尝不是群山的风情和美丽的延续呢?
  
  这里的山的确平谈了点,但平谈中却彰显了她们的风骨和柔情。说她们的平谈,是因为既没有历史文化名山那样厚重的人文历史,也缺乏穷自然造化之工的名山那样奇丽的风景,没有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雄、险、幽、秀、奇等显著的特征来标榜自己。没有特征应是她们最大的特征。你看,她们不像其他大山那样棱角分明,很少有崎岖、嵯峨、突兀之处,她们的轮廓线是那样的圆润、轻缓和柔和,以至于只有这样的造型才可能让她们座座相连,心手相牵,共同守望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希望。雨过天晴的时节,最能体现她们柔媚的风姿。层层白雾缠绕着座座山头和山腰,蓝天上的白云悬挂在座座山顶,若隐若现的山体真正就在云里雾里飘荡,宛如一位位害羞的少女蒙着轻薄的面纱,挥动着她们的长袖在翩翩起舞,虽然能够感觉到她们那轻盈曼妙的身姿,但是却始终无法全窥她们那娇好的面容。海拔越高的地方,那里的山又多了一层冰清玉洁的美感。在那里,很多不知名的山的山顶上覆盖有一层终年难化的白雪,这些白雪就如同是在少女头顶上戴上的白色小毡帽,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熠熠生辉,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冰寒刺骨的感觉,反而会让人油然而生对她们的爱怜。因为,她们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纯洁的风景,在她们的身下,她们还在努力无声无息地把自己融解成雪水,汇聚成汩汩清泉,平川上的万物生灵从此得到了滋润,走向低处的河流从此得到了生命的滋养,她们放弃了自己,却成就了大地。
  
  这里的山是美的,那是一种朴素美、平谈美。然而,这些美并不能完全掩盖存在于她们身上的种种隐忧。千百年来,她们以博大的胸怀庇护和延续着这里的一切生命,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呵护和爱惜。这些山基本上是以岩体为里,泥土为表,雨雪经年累月的冲刷和强风不知疲倦的吹刮,使山体表层沟壑纵横、皱褶横生,大量泥土流失,甚至有的山体表层泥土已经流失殆尽,只剩下裸露的岩石在山风中颤栗。也许由于气候恶劣的原因,所有的山体只长有稀疏的小草,不见一棵树木,即便如此,当地牧民还要将大量的牛羊赶往这些山坡啃食这些越长越小、越长越少的小草,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荒漠化倾向十分明显。经过一场不算大雨的洗礼,穿越青藏高原腹地的雅鲁藏布江夹裹着大量从山体上流失的泥沙,江水呈现出浑浊的黄色,俨然第二条黄河横亘在青藏高原上,实在让人不忍睹之。面对这些与青藏高原本身的景色格格不入的“景色”,我们人类难道不该认真反思吗?
  
  西藏那片山哟!让我欢喜让我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