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西方宗教,每个宗教都有一位主神,如佛教主是释迦牟尼,伊斯兰教主是穆哈默德,基督教主是耶稣。它们的教义都有各自的主题,它们的神话故事也可以分别串成一个主体。中国的《易经》最终没能够成为宗教教义,是因为它的故事中没有一个主神,也可以说它讲述的根本就不是神。它一会儿讲述一群龙(如“乾”卦),一会儿讲述一个经商人(如“旅”卦),一会儿讲述一对夫妻反目为仇(如“风天小畜”卦),一会儿讲述一个战争故事。编写《易经》的人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后人无法把它串成一个整体故事,就像我们无法把“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串成一个故事一样。所以研究者认为,《易经》的编写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为。
尽管这样,《易经》的故事依然生动有趣,让人回味无穷。请看其中一段爻词的描述:“鸣鹤在荫,其子和曰,我有好爵,吾与子糜之”(这段话中第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第二个“子”是“您”,对长辈的敬称,如“孔子”)。故事讲述一只老鹤在树荫中唱着快乐的歌,他的孩子们也唱和道:“我有美好的酒食,请让我和您一起分享吧!”瞧这和睦的家庭气氛,能不令人神往天伦之乐吗?老人家能不快乐长寿吗?据我推测,“松鹤延年图”可能就是根据这故事画出来的。《易经》作者用这种拟人的写法,勾勒出一副人间天伦行乐图。尊老爱幼是人间之大爱,到了孟子时代,这位儒家大师便把人间大爱进一步阐发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历代读书人都非常推崇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句话是由《易经》中的一句爻词演化而来的。那爻词是“先否,后喜。”否同“痞”,本指疾病,引申为闭塞不畅的意思,也指忧思烦恼。忧在先,喜在后,才是真正的喜。为天下而忧的人是圣人,先天下而忧的人是大圣人。天下人都快乐了自己才快乐是大圣人的胸怀,也是大慈善家的胸怀。范仲淹反复诵读了这句《易经》爻词,揣摩着古圣贤的胸怀,就想把这种胸怀展示在世人面前,就想让世人被这胸怀所感召,从而创造出让人人都永远快乐的社会。拙文撰写至此,适逢四川遭遇八级强烈地震,波及几个省市,人民伤亡惨重。政府领导亲临灾区,迅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军人克服重重困难奔赴救灾战场,各地救灾人员、物资、善款云集灾区。联合国,世卫组织,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人民都伸出了救援之手,当然更牵动了海外华人华侨的心。这次抗震救灾,极大地彰显了人类善良的本性,彰显了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意志,更彰显了人类走向团结、友好、和平、发展的大趋势。老父亲是一个普通百姓,大灾之后,他整天面对电视机愁眉不展,不言不语,但他能说出每天报道的伤亡人数,救援的进展情况。他常常为一个个断壁残垣的画面而焦急叹息,也常常为救出的一个个生命而惊喜激动。看到这些,我心里就想,原来大圣人的胸怀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胸怀,大慈善家的善良也源自普通老百姓。
《易经》中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讲述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而不是讲述某个神的故事,所以《易经》不可能成为任何宗教教义。《易经》通过它的故事,阐述的是道德、伦理、道义和道理。如果将来能把《易经》编写成一本故事集,那也只能类似于《一千零一夜》那样的故事集,而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义将高于任何一部故事集。近年来,许多方家学者对《易经》的翻译解读,阐述阐释,做了大量的工作,加上前辈们的努力,《易经》的真实面目已经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八卦易经已经成为包括社会学、人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医药学、建筑学、美学等众多学科深入研究的对象,正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八卦易经比起单一的宗教形式来,内涵要丰富得多,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很重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