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是件费力劳神的事,需要坐下来冷峻地思考,平一平心态,这样一来,笔下又显得有些严肃板正。记得曾经跟一位不相识的网友聊到一些云南地方风情的事,她突然插话,说我说话有些与众不同,细问才知,是说措辞比较严肃规正。不象是出自年轻女孩子之口。我非常愕然,继而,又觉得她说得确是如此。这就是“笔下年龄”和“生活年龄”的重跌。借用余秋雨的话说,有了这种重跌,生命才有弹性。
一直不曾写过游记,一是怕笔力笨拙,写出来减损所游河山的美。再则文化见识短浅,任何一道风景的背后,都有一抹或淡或浓的文化底层。风景的美,除了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因为有了某种文化的渲染才变得厚重。雷峰塔相传是吴越王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的一座佛塔,因为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传说而为很多人记住。能够让人产生想象的东西,总是能够长久地存储在人们内心深处。这次去丽水,颇有一些感触,仍旧辞不达意,写来不怕贻笑大方。
丽水行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用这两句诗来形容丽水实不为过。在去仙都的路上,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轻驶,满眼都是大树青山,层峦叠嶂,仿佛永远也走不出大山的怀抱。从山涧留出的溪水汇聚成清澈的小河,河床底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濯濯生光。阳光在清风吹皱的河面上微微跳跃。沿河一带是当地的民居,这些房子大多是半个世纪前的房子,古朴的建造布局,依稀看见是一些土胚四合院。阁楼的窗户被打开,一位老人依在窗棂上,不知是遥望大山,还是远看眼前这打破大山平静的一辆辆载满山外来客的熟悉又陌生的城里客车。房子,老人,山,定格成一道风景。从眼前流淌而过。山里的文明和城外的文明在这样的窗口交汇,在交汇的一刹那,是两种生存方式的悄然对接,两种文化的无意碰撞。心里油然而生的是对大山文化的敬畏,如若我是一位画家,这里定是我创作的源泉。
婆媳岩
这里的山上往往奇石矗立,怪岩层叠。有如擎天石柱,有如智者沉思,有如屏风一折,形态各异,造型不一。若说不是大自然的倾心馈赠,哪有眼前这片美不胜收的景致。婆媳岩
就是矗立在行车途中的一道奇景。遥望过去,婆媳二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一老妇人头裹布巾,双手垂立,跪视前方。正对面站立一年轻少妇没有头部。但依然辨认出媳妇傲然独立的姿态。
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新嫁娘词》中写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说的是古时候,新娘嫁到婆家后的第三天。按照习俗,新娘要在这日下厨房作菜肴。表示新媳妇从今往后要谨事公婆,新媳妇郑重其事地洗净双手,下厨房制作浓汤,因为不熟悉婆婆的口味,便先让小姑子尝尝。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想见,在封建社会,婆婆在家庭中是拥有一定地位的,新媳妇入门后要谨伺公婆。
这块婆媳岩的一跪一立,媳妇无端缺失的头部,又是什么原因呢?据说这里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很久远的时候,一户人家婆婆很善良,新媳妇娇惯蛮横。一天,媳妇喝令婆婆跪在自己脚下,婆婆无奈听从下跪,可就在跪下的一刹那,激怒了天神,一个霹雳就霹下了媳妇的头部,婆婆见状,大骂天神。天神为惩罚婆婆的不敬,就将婆媳两人化为石身,永远矗立在这里,以戒后人。
不过,无论从那个方向眺望,婆媳岩都矗立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山下的人们只要一翘首,就能望见这对婆媳,也许就在一闪念间,他们又和婆媳俩有一次短暂的精神交流。婆媳岩也依旧矗立在人们中间,象一块碑牌,和人们有意无意间对视。
茶农赶集
丽水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瓯江上游。素有“浙南林海,钱瓯之源,遍地金银,云雾山茶”的美誉。这次到遂昌景区的路途中,恰巧碰到这里难得一遇的春茶集市。
所谓的集市,是当地镇上马路两旁一个临时的茶叶贩卖集散地。天空飘着雨,地上已经有些泥泞。路过集市的时候,车子开始慢行。集市上到处都是赶来买卖茶叶的。大大小小的蛇皮袋装满了刚刚采来的茶青。茶农各顾忙着交易茶青。我们车子路过时,丝毫没有挪移人们的目光。商贩把收购来的茶青的装入蛇皮袋,再放到简易的人力三轮车上。间隙的时候,又开始等待着下一位茶农来交易,袋中的茶青,在雨中越发油绿。
集市上还支起了很多小雨篷,这是当地小吃的临时卖点。有油炸的,也有锅烙的,来这里交易的大人小孩都大口地吃起来。车子渐行渐远,路旁的人也变得稀疏起来,零星可以看见一些新建的楼房,大都没有装修,裸露在雨中。在大山怀了静卧着。穿过几条隧道,车子又开始在山中行驶,偶尔远远看看有人在山脚下采茶,刹那又隐入茶树中不见。
赞(0)
最新评论